一本记录了两位智者的对谈录,《选择生命——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谈录》完整的录入了在汤因比与池田大作两人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对谈,包含了人生与社会、政治与世界、哲学与宗教等人类社会的众多问题与方向的思考与挖掘,碰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
池田大作:1928年生,日本东京人,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创价大学创办人,是一位著名宗教家、作家、摄影师。1983年获联合国和平奖,1989年获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的人道主义奖,1999年获爱因斯坦和平奖。在中国获得的奖项有:中国艺术贡献奖(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称号(1990),“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992),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1997)。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现在我们就来节选几段书中的对话内容,来一看一下这场源自三十年前的对谈中,这两位非一般人的人类那超前的意识以及智慧的声音吧。
节选:
第一部分:人生与社会
文学及其作用:
池田:在思考文学的作用时,我想起萨特曾经谈过的一句话,“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从那以后,关于文学在现代具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展开了各种各样的争论。赞同萨特观点的人们对文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相信文学有效作用的人们则在努力奋斗,试图设法开拓出心的领域。
汤因比:“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这个疑问,我想如果还成“科学研究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能顶什么用?”,回答自然就明确了。科学研究如果将其目的故意设定为给饥饿的人们提供食物,将其研究活动的目的限定在仅仅为达到这种所希望的现实利益的目的,那么恐怕就连对饥饿的人们也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如果这样做,科学与研究被蒙住了双眼,科学也就成了无用之物……这种关于科学方面的泛论表述的真实性,也同样适用于文学。
两位这场关于文学极其作用的谈话中,池田大作与汤因比非常科学而辩证的探讨着文学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不仅只从意识形态出发思考,而是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全方面的讨论,深入简出,令人诚服。
放眼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学的质疑其实从来未曾停止过。但是,“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高晓松如是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获奖感言更是如此坦言。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对于30年前的池田大作和汤因比教授还是对活在现代中国的文人墨客来说,文学都是现代人的精神食粮,给孤独者慰藉,让踌躇者勇敢,让写作者擦亮洞察世事的双眼,去品尝人间冷暖、感受世间苦乐,是人类精神的宝藏和支柱这个事实是不可质疑的。
中国与世界:
池田:博士您曾经讲过,“作为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就是全世界可能被中国统治、被中国殖民化”。您的根据是什么?您认为现在还有可能么?我认为,与其说中国人是外向型的奉行征服主义的野心勃勃的民族,还不如说中国人本质上是希望自己国家和平安康的温和主义……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那是“中国就是世界”这一骄傲的传统主义的表现。
汤因比:我基本上赞成你刚才对中国姿态的分析。过去,曾有文献记载拿破仑针对中国说过“不要唤醒沉睡的巨人”。……由于西方的冲击,对中国来讲,世界由过去的旧世界的东半部分扩大到了整个地球。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次回到东亚的鼓励的中华帝国了。
两位这场关于中国与世界的谈话中,从他们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理解下的世界与中国,一个英国人以及一个日本人,从历史角度出发,推导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态度,他们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未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结合现在中国在全球金融经济以及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地位来看,汤因比教授的论点是有前瞻性的,中国正在苏醒,正在成为那个足以影响整个世界的存在。
仅从截取的这短短两段内容就已经可以看出两位智者对话之热烈程度了,而只有将整本书都读完,这些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现在就去天猫和亚马逊购买实体或者电子书,让自己去亲临这一场来自上世纪70年代的智者对话,去了解一下这本书中所解答的无数人关于世界、关于人类、关于自己的疑问的智慧结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