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发布人:admin2012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1日 此新闻已被浏览 1513 次
|
文/韩墨(清华美院韩墨现代彩墨工作室导师 美国国际现代彩墨研究总会执行会长)
花开苍石屏 白牡丹石·White peony stone 宓冬莹 68cm×65cm 2016年
对于众多侨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来说,如何在国际艺术视野下发展中国绘画,是一直需要面对的核心课题。旅居日本十七年的女性华人艺术家宓冬莹博士以其“彩墨物语”系列佳作,建构起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观磊听涛 波と石·Wave and stones 宓冬莹 68cm×131cm 2016年
众所周知,不少旅日画家都钟情日本岩彩,在材料借鉴上发力。宓冬莹则不然,她并不满足于通过材料置换来求新求异,而是注重艺术观念的建构和语言图式的探索。作为日本“具体美术”创立者之一岛本昭三教授的高足,宓冬莹在日本较为开放的艺术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现代观念洗礼。她从中国传统水墨出发,用现代观念置换古典情结,用延展异变的思维构建彩墨语汇,以自由的艺术精神广采博纳,演绎出一道清雅明丽、动人心扉的艺术景观。
石之物语石の物語·Tale of stones宓冬莹 65cm×68cm 2016年
由林风眠先生肇始的现代彩墨艺术,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繁荣发展。宓冬莹的彩墨艺术,接续于这一现代艺术宏旨和文脉,她把丰富发展彩墨语汇、建构绘画的现代性作为自觉追求。
不染 不染·Lotus flowers 宓冬莹65.5cm×68cm 2016年
宓冬莹的绘画视域打破了传统画科的界限,大视野的山水与近距离的花卉可以融于一治,大空间的营造与局部细节的刻画可以并行不悖,抽象与具象可以互生互融,但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畅抒胸臆。她的作品大多采用半熟纸或熟纸,有些作品中色墨的水分比较饱和,线条和块面会因宣纸吸水膨胀凹凸而积出彩墨肌理。她有意识地把这个特性发展为一种语言标识,使得彩墨产生了更为丰富微妙的积色、积墨效果,色彩的浓淡、色相都产生了有机的变化。在她的《睡莲》、《水静》、《壶中天》、《观磊听涛》等系列作品中,这种手法都被充分运用。另外,宿墨脱色、漫流等手法,也被她发展成为新的艺术语言,在一系列抽象性构成符号的处理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画出的线条丰富多变,俊朗清奇。
听涛1波と石1·Wave and stones 1 宓冬莹 68cm×65cm 2016年
宓冬莹的作品类型比较多样,表现方式比较多变,艺术思维跨度比较宽阔,很难用一个既定的观念来概括。明显看出,宓冬莹一直在思考。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创作下来,其实每个系列都在力求表达某种特定情感,解决某种特定的艺术问题。她尝以若隐若现的墨线结合扑朔烂漫的色彩描绘日本的樱花,尽显浪漫情调;也一度以不同色彩线条的组合表现水面,制造出如印象派般视觉混合的光色感觉;近期的《王府珍石》系列,则专注于对一石一花温文尔雅的抒写,体现出对传统笔墨意趣的眷恋;《观磊听涛》、《壶中天》等系列作品中,她将各种几何形体直接磊磊落落地布陈铺排,显现出对物象“有意味的形式”的新思考;她在以花卉为主题的一类作品中,将处于两极的具象表现与抽象符号并陈,以一种略显生硬的异质元素介入,造成人们审美定势的阻隔,从思维路径来看,又不妨理解为艺术家力图挣脱传统羁绊、追求自由表达的无声宣言。
梅开五福梅花石·Plum blossoms stone 宓冬莹 68cm×65cm 2016年
宓冬莹这些不同系列的作品,粗看似乎距离很大,缺乏联系,其实内在线索是明确的。一方面,从构成思维来看,她在探寻对立统一的关系,花卉系列中具象与抽象的同构,花石系列中坚硬的石与柔媚的花合而为一,凡此种种超越常规的媾和方式,都体现出她“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她所谓“物语”。在她的作品中,总是透出一种若隐若现的特殊“味道”,令人捉摸不定,亦挥之不去。这或许便是艺术家的“味象”所得,是物我融通的状态。无论形象的明确与消解,形式的隐晦与凸显,最终都与自我的情思、心境、状态相接相同,成为精神在物象上的投射、心灵在视觉上的镜像。这,也正是她的创作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之处。想起台湾林新居多年以前为《一味禅》所作的序言:《风花雪月本一味》。“担水劈柴,无非妙道”。抽象与具象、花与石、色与墨,没有分别。万般色相,百千画法,殊途同归。对于宓冬莹来说,能够遵从心灵,一任自然,才是她所追求的好状态、高境界。 |
|
|
|
【关闭窗口】·【大 中 小】·【推荐给我的好友】·【打印】·【顶部】·【上一篇】·【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