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泥塑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顶着这样名头的张忠强,这几年的生活却始终在喜和忧的交替中负重前行。
喜的是,兔儿爷等传统文化正在逐渐重回大众视线,就连离开北京70年的老华侨,都要带着翻译找遍全城寻回儿时记忆里的兔儿爷,张忠强自己也受邀带着作品频频亮相国内外活动。忧的是这门手艺一旦回到现实,就要接受传承人缺失的困境。
整个北京还在坚持做兔儿爷的手艺人已不到20位,张忠强也已经50多岁了。他焦虑这表面热闹、却大都浅尝辄止的猎奇之下,中国文化正在慢性凋零。
“外国人问你,老北京有什么东西啊?很多人都不知道”
一进杨梅竹斜街,就能看到老北京兔儿爷的店,十平不到的窄铺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兔儿爷。兔儿爷们骑着不同的动物,表情也各不相同。张忠强介绍道这些兔儿爷的坐骑各有来头,分别有不同的吉祥含义:麒麟代表“麒麟送子”、瑞虎能“驱邪”、大象寓意“吉祥如意”、葫芦则是“福禄”的谐音……
虽然材料只是最普通的黏土泥,但兔儿爷的制作工序十分繁杂,步步都需要倾注极大的心血。一个兔儿爷从打坯、晾晒、上底色、彩绘到制作完成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制坯完成后只能等待自然干燥,速成的烤、晒、吹都会损害其质地的精美程度。
近几年,兔儿爷的名声传到了国外,张忠强经常受邀到国外参加活动,“比如说我们刚刚去的东盟十国,外国人都特别想了解兔儿爷。”而现在中国孩子们能对迪士尼角色如数家珍,很多甚至不知道自己民族也曾经有兔儿爷这样的宝贝。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张忠强认为:“不管你走到哪儿都要知道你是中国人,外国人问你,中国有什么东西啊?北京有什么东西啊?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真的不应该呀。”
“最怕就是等我们这代人做不动了,兔儿爷就消失了”
做兔儿爷,在北京曾是一桩好生意,老舍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曾回忆道:“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 400年后,民间一度繁盛的兔儿爷市场却成了需要“被拯救”的文化符号。
张忠强列举了一组数字:50年代登记的北京的传统手工艺有100多个项目,80年代重新登记时就减少了40多个项目。“最担心的,就是等我们这代人做不动了,兔儿爷就消失了。”
张忠强的姐姐和爱人非常支持他的事业,但对于下一代,张忠强却遇到难题:因为子女从小就看到父母从事手工艺时的艰辛,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让他们不愿意再从事这样的工作。
从社会上寻找传承人的难度也很大。张忠强曾经尝试向社会招募学员,通过24课时的浓缩式教学,让学员了解简单的制作过程。另外他和家人每周都为小学生和志愿者们上课,希望借兔儿爷文化的传播寻找到感兴趣的学徒。但问题是,这很难速成,如果达不到“三年零一节”的时间和全情投入,根本打磨不出精湛的技艺,更别说传承文化了。孩子们要面临升学压力,成年人则有生活重担,张忠强也理解,“因为我们保证不了稳定的收入,所以只能是先普及文化,慢慢等合适的人出现。”
已经做了30年兔儿爷的张忠强,坚持至今的原因也正在于,他认为手工艺担负的是社会责任,自己就是这种责任的传承人之一。
“要想老手艺能活下来,特别需要互联网”
尽管重新了解兔儿爷的人多了起来,但张忠强的两个小店也只能做到维持生存。并且张忠强心里虽然特别渴望重现老北京兔儿爷的辉煌,但除了在产品上创新,增添元素之外,也很难放下手艺人的尊严去主动吆喝。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兔儿爷,感受这种传统手工艺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百度免费为张忠强的老北京兔儿爷店定制了信息流广告。仅一周时间,展示量高达近20万。网友反应热烈,在了解到兔儿爷的传奇之后,还知道了哪里藏着正宗的兔儿爷手艺,按图索骥的每一次购买,都是为这门手艺的发扬光大贡献一份力量。
百度大数据显示,关注兔儿爷的网友中,35岁到44岁是最主要年龄段,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年龄在70岁左右。基于大数据投放的百度信息流广告,通过用户搜索和浏览历史等线上行为、结合线下地理位置,捕捉到真实精准的用户群,在“搜索+推荐”双引擎的推动之下,快速直达消费者心智。
张忠强不禁感慨,现在人的爱好五花八门,平时磨破嘴、跑断腿,都不一定能遇到几个真正对兔儿爷感兴趣的人。现在用百度信息流,瞬间便能把广告打到全北京甚至全国各地喜欢兔儿爷的人面前,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意义非凡。他表示对兔儿爷这门手艺的前途又有了更多信心:“资金充足后我就可以成立一个兔儿爷博物馆,让这门手艺世代延续下去。”
在他看来,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制作、创作的过程,或者成为日常喜爱的消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及工艺传承的问题。中国文化的传承之路依然漫长。想要重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还需在商业营销上与时俱进。只有国内市场的兴旺发达,让手艺人守得住那份骄傲,让传承人的辛苦担得起养家糊口,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