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思维对话现场
2016年6月22日,广东省深圳市梅林中学为本校高一16岁的学生孙乾玮、施文彬举办了一场“两个孩子的思维对话”绘画作品展和艺术研讨会,来自深圳教育界、美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美术爱好者约百人出席了画展开幕式和研讨会。
本次展览共展出丙烯作品近60幅。从画作整体表现看,孙乾玮的作品热烈、细腻、丰富;施文彬的作品则显得纯粹、纯洁、纯净。他们都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营造心目中的世界,体现了对色彩超乎常人的驾驭能力,五彩斑斓而毫无造作,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漫步在展览大厅,似乎跟随着两个少年的画笔,来到一片原生自然的艺术王国,在每幅画中,观者都能找寻专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和思绪回味。
施文彬作品
乾玮是个单纯、阳光、勤奋的男孩。他的画作以抽象风格为主,从不尝试抄袭和模拟生活中的真实物象,具有“独创性”、“唯一性”和“视觉美”。他画面上线条、色彩、块面的设置看似没有规律,却有一种“构成主义”的和谐,在不同色系、不同块面的碰撞组合中寻找到色彩平衡与画面安定;色块与色块之间的边缘,在画面上构成各种交错的线条变化,使作品生动。他对点线面、黑白灰关系的把握,往往恰到好处,这种纯粹的形式美感,是他作品的灵魂。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以常人的思维去理解乾玮画面上所蕴含的密码,但作品内在的奇妙和随性的笔触,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状态,还有创作中的自信与自由。
孙乾玮作品
彬彬也是一个有强烈绘画欲望的学生,真诚而执着。他的作品画面热烈奔放、充满激情、清新亮丽,有较高的“调性”。他善于利用色彩对比,用层层叠叠的笔触表现心目中的画境,对色彩所要表达的物像有一定的把控力,对形象的理解也比较准确。彬彬笔下的物像似海洋,宽阔的洋面上飘动着风帆;似嫩绿的青麦,连片的草原上摇曳、点缀着小花;似小溪,淙淙流水婉蜒而下;似雄峰,巍峨山峰绵延不断。靓丽的色彩和丰富有力的笔触,形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经久耐看,令人寻味。
孙乾玮作品
研讨会上,来自深圳的教育家闫飞龙教授谈到:通过观看两个孩子的画展,我看到了学校老师的情怀、眼光和爱心。两位同学的画作、思维风格非常鲜明,无论怎么展现,都不失纯真。学校为艺术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教学生,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学校老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启发学生的潜能、潜力,用不同的方法把学生的天赋挖掘出来,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希望梅林中学把这种教学方式向外推广。
深圳美协副主席张闯谈到:每个孩子都喜欢画画,都有绘画的天赋,一个是观察、一个是手绘、还有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怎么引导、怎么遇到伯乐,是人生的幸事。这两个孩子能在梅林中学学习,学校给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是非常幸运的。
艺术评论家彭曙明先生谈到:梅林中学老师的举动让我很感动。他们将重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注重挖掘和保护学生的天赋。自己几十年来看画展无数,但目前已基本不看了,因为没有特色。现在好的绘画已不向观众表达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这幅画让你感动的是什么?画家心里在躁动什么?
孙乾玮在作画
梅林中学美术教研组组长李廷贵老师谈到:对特招这两个有美术天分但发展不均衡的孩子,可以说是在深圳建市以来,高中生不用入学考试而被破格录取,是一个破冰之旅。我们还专门制订了一套学习计划,把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的老师都请到学校来,与梅林中学的老师交流,听听两个孩子以往是怎样过来的,以提供适应的学习环境。学校首倡的原生态思维教学,就是强调把想像还给孩子,尊重他们原初的艺术。
梅林中学王德久校长谈到:自己当了30年的老师,做了校长20年。对学校两个孩子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值得骄傲和反思。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压抑和限制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性,而没有让他们去遵循自我,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表达。我们学校一方面提供常规教育,另方面招收特长生,目的就是要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们在玩游戏、学画画、听音乐中得到全面发展。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观看乾玮、文彬的画展,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和做人的道理。我们期待这两朵花能够越开越灿烂,永远绽放。
孙乾玮、施彬彬与老师
梅林中学有着开明的办学思路。他们爱才惜才,善于发现人才并因材施教,在美术、音乐、体育、传媒等方面,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学有所长的学生。目前学校单独编班的特长生教学,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有文化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浓郁的专业学习氛围,拥有一流的艺术特长教育师资和设备设施,做到专业课与文化课协调发展。近十年来,梅林中学有大批优秀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清华美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柏林艺术学院、悉尼艺术学院、佛罗伦萨艺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等国内外艺术类著名院校。
“他们的异禀好比种子,人们的关爱则是土壤与阳光雨露。梅林中学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拥抱了他们,使他们有畅游的活水和挥彩的画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如画的青春。”历史教师曹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说,给这些孩子一片天地,他还你星辰大海。艺术评论家陈健则对孙乾玮的画作赋诗一首:无形却被有形恼,方块又被圆形绕。交互切割空间聚,化圆为方趣味高。
最后,我们用林凤眠先生在《艺术的艺术与社会的艺术》上所谈的一席话作为结束语:“艺术根本系人类情绪冲动一种向外的表现,完全是为创作而创作,绝不曾想到社会的功用问题上来,如果把艺术家限制在一定模型里,那不独无真正的情绪上之表现,而艺术将流于不可收拾。”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