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发布人:admin2012 发布时间:2016年1月4日 此新闻已被浏览 1565 次
|
文/高松(文化中国总编)
先拜读杜先生之大作,后结识杜先生其人,见证“人画一体”不虚。
明·沈颢云:“禅与画俱有南北宗”。观杜中良先生的山水画,意境幽远,气韵高雅,大气磅礴,北派山水的特点。
再观其人,仁德,忠厚,豪爽,博学,多才,典型的孔子文化土壤孕育出的山东汉子。由此可领悟北宋•郭若虚“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之妙处。
然品读其山水画作,逸趣横生,却又茫茫渺渺,可观,可悟,却难以言表。大概是陶潜所谓的“此中真意,欲辩忘言”吧。
其“真意”为何?得古人法,通自然气,从内心发,无一不“中”,无一不“和”。细思之,无他,以其笔墨之功,通“禅道”也。
唐·王维《山水诀》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杜先生山水之笔墨,时而用“勾皴点染”四则,时而色分“黑白干湿浓淡”六彩,浓而不痴,淡而不朦,湿而不浊,燥而不涩,笔墨传承之功底,可见一斑。
以此笔墨,“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清·原济),无不生动。做我山水,传彼之道,示彼之禅,可谓“信手拈来,工夫到境”。
清·刘熙载《艺概》云:“艺者,道之形也”。近代•金城也说:“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笔墨非不苍古,气韵非不深穆,章法非不绵密,一落窠臼,变成凡手。”窠臼者,或墨守成法,千篇一律,不知思变,或对境自然,缺乏灵动,心境不一。山水画之“大家”,往往于此处突破,“向上一路”,幡然顿悟。
杜先生的山水画,山石峭壁、流水潺潺、烟云飘渺,如仙境一般,无一不从心灵而出,无一不是“自然天然”。画中的闲、静、清、空、淡、远,恰恰是禅境的示现。何以如此呢?巧合乎?非也。明•董其昌云:“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大自然本来处处充满了禅,充满了道。换言之,大自然本身就是“禅”,就是“道”,高超的技艺就可以把“禅道”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作品越是“近道”,画家水平就越高深,绘画意境就越高远,审美价值也就越高尚。
《碧岩录》第二卷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如此境界,如何获得?
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功夫,能做到的,极少。现代人能做到的,更是少之又少。杜中良先生,以其超然的悟性、独特的理解和对山水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唐·张彦远),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守住了这片难得的宁静。
宁静,所以致远。
杜中良简介:
杜中良,笔名汉华,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山东菏泽市人,毕业于北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进修于天津美院。长期从事中国画“山水”的研究工作。现系: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孔子画院院长;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新加坡文艺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作品被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团体、组织、名人和国内多家企业、单位及个人、艺术馆等收藏。 |
|
|
|
【关闭窗口】·【大 中 小】·【推荐给我的好友】·【打印】·【顶部】·【上一篇】·【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