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热门小说如《微微一笑很倾城》等IP改编卖出天价,热门韩剧引进单集价格突破50万美金,《美队3》《X战警:天启》等外国大片上映当天票房轻松破亿……
以上种种现象预示着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沉迷于八点档电视剧和商业大片等爆米花电影来缓解压力,却因“没时间”、“静不下心”等理由离真正的文化作品越来越远。即使是阅读,也都是各类无脑爱情小说和玄幻志异小说,不仅占用生活工作的大量时间,更谈不上从这种缺乏营养的小说中感悟文化底蕴。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有无数的金戈铁马和花好月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时间的积淀与传承,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朝代,无疑有着更多的曲折。例如在明末清初时期,明太子太保、大清太子少保洪承畴入清后,三次回过福建泉州的南安老家,三次都遇到过刺杀或者说疑似刺杀。这样的历史,无疑是令人好奇和想要探知的。
古人有云,“读史可鉴以往,知未来”。上述提到的洪承畴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在王霄夫的作品《审判日》中成为了主角,借以反思大转型时期中国人的舆论场中的生态。而了解那一段历史,就能理解它的今天。以史为镜,以史为警,这才是真正蕴含文化力量的文学作品,带给人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有所领悟并受用一生。
与其相反的,恰巧是如今沉迷于无脑小说中的人们,尤其是女性,往往幻想书中描画的霸道总裁式的爱情,却和现实严重脱轨,导致面对现实生活时往往力不从心,严重的还会有抗拒心理,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脑无营养的书反而成为了蚕食大脑的“精神鸦片”。
而赏析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无疑能够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长期浸淫在快餐文化的人在面对壮丽河山之景时也只能称赞一句好美,而心有沟壑的人却能感慨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力量。
(洪承畴画像)
《审判日》中,王霄夫详细还原了洪承畴的经历、心路、遭遇,包括他背后的社会生态和政治背景,希望由读者来自行评判他的定位。翻看一本有内涵的书籍,就像回到过去的历史,了解当下的每一个人物,完成对自我的一种升华。
很多人都在写历史,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以小说口吻写历史,《甄嬛传》以爱情角度写历史,但王霄夫花了整整10年时间,实打实地写了《审判日》,虽然苦却乐在其中。“这叫新历史代入主义,作者完全把自己当作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去写,所以他把自己架在每一个人的纠结上。从价值观上来说,把人当人来写了,这是最苦的,劳心劳力。”王霄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