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书的作者、文化中国(www.culcn.cn)图书编辑中心负责人高松介绍,《国学语录精粹》为《国学语录》系列图书的精华本。全本《国学语录》的编纂工作也完成,全书共200万字,除思想家、贤明帝王、睿智良臣、军事谋略家、中医名家、道家真人、佛家大德的语录外,还增加了文学家、民族英雄的语录,系列图书之一的《子曾经曰过—廿四子语录》已经完稿。
附:一、目录
中华历代思想家语录
老子语录
孔子语录
曾子语录
颜回语录
子夏语录
子游语录
子贡语录
子思语录
墨子语录
告子语录
孟子语录
杨朱语录
列子语录
庄子语录
商鞅语录
韩非子语录
荀子语录
董仲舒语录
王充语录
范缜语录
王通语录
周敦颐语录
程颐语录
程颢语录
张载语录
朱熹语录
陆九渊语录
王阳明语录
王船山语录
黄宗羲语录
顾炎武语录
魏源语录
中华历代贤明帝王语录
黄帝语录
尧帝语录
舜帝语录
禹帝语录
盘庚语录
周文王语录
周武王语录
汉高祖语录
汉文帝语录
汉武帝语录
唐太宗语录
武则天语录
宋太祖语录
康熙语录
雍正语录
乾隆语录
中华历代睿智良臣语录
曹刿语录
师旷语录
子产语录
管仲语录
晏婴语录
李斯语录
陆贾语录
贾谊语录
晁错语录
魏征语录
司马光语录
耶律楚材语录
张居正语录
曾国藩语录
中华历代军事谋略家语录
姜尚语录
蔻谷子语录
孙武语录
司马穰苴语录
孙膑语录
吴起语录
苏秦语录
张仪语录
尉缭子语录
黄石公语录
张良语录
韩信语录
渚葛亮语录
李靖语录
赵蕤语录
刘伯温语录
中华历代传世中医名家语录
角鹊语录
享于意语录
张仲景语录
华佗语录
皇甫谧语录
葛洪语录
萄弘景语录
孙思邈语录
朱丹溪语录
李时珍语录
除舂甫语录
莛廷贤语录
张景岳语录
李中梓语录
固慎斋语录
叶天士语录
王清任语录
中华历代道家真人语录
张道陵语录
司马承祯语录
谭峭语录
魏伯阳语录
陈抟语录
吕洞宾语录
张紫阳语录
石泰语录
薛道光语录
王重阳语录
陈楠语录
丘处机语录
孙不二语录
马丹阳语录
白玉蟾语录
李道纯语录
陈致虚语录
张三丰语录
陆西星语录
伍冲需、柳华阳语录
李涵虚语录
刘一明语录
中华历代佛家大德语录
六祖慧能语录
南岳怀让语录
马祖道一语录
百丈怀海语录
南泉普愿语录
大梅法常语录
佛光如满语录
五泄灵默语录
赵州古佛语录
道明禅师语录
药山惟俨语录
丹霞天然语录
德山宣鉴语录
仰山慧寂语录
临济义玄语录
洞山良价语录
附二:前言
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甚多。然中华文化数千年,其主旨博大精深,其典籍浩如烟海,短时间做全方位之了解,谈何容易?正因如此,当我看到这本《国学语录精粹》时,内心倍感欣慰。把这本书作为登国学庙堂之入门捷径,对于国学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本书名为《国学语录精粹》,顾名思义,便知作者欲以“一叶知其秋”之意,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国学圣贤语录,以思想家的言论为中心。从老子到魏源,从诸子百家到后来的佛家,乃至理学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学说各有其长、各有所短、各有其用,如赵蕤的《长短经》所云:“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壮丽画卷。
令人最为惊奇的是: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这是全人类进行共同奠基的时代,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期”)。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鼻祖琐罗亚斯德(也就是尼采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据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他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好像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人与天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现代西方文明起源于文艺复兴,所谓文艺复兴,恰是对古希腊文明的回归。奥运会也是起源于希腊文化。所以只有不断的回归,才有文化的整合,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西方如是,东方亦然。儒学自先秦形成以来,在其自身的演进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较大的改造和变化: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儒学与阴阳学的结合;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表现在儒学与老庄哲学的结合而为玄学。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第三次则是宋明时期,主要表现为儒学与佛学的结合,形成具有思辨特色的理学。
大多数人受历史教科书影响,以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所以把专制思想认为是儒家的产物。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严酷之法家统治天下,传至第二代即亡国。汉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初期六十年以道家无为治国,至汉武帝开始,开始以儒家治国直至清朝共两千年。毛泽东说:“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也认为中国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文化宣传全是儒家,政治权术兼用法家,历史上那些治世名臣一般是儒法并用的大家,重于儒则忠,重于法则奸。道家自汉武帝时退出政治舞台后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理论支柱,同时也不断对儒家的发展起到了输血的作用。 所以封建社会时期的儒家已非儒家的本色。儒家实为周礼,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周札,周朝享祚八百年,秉承自黄帝尧舜禹汤历史传统,崇尚“协和万邦”(《尚书》)、“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周朝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教科书上说的“奴隶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这与马克思论述的西方封建制度完全不同,与秦汉至清朝的仿封建制度也不同。周代的分封包括赐姓、胙土、命氏(即国号,如鲁国),以此建诸侯国,整个周朝最多的时候据说有八百多个诸侯国。封建诸侯必须依赖宗法制度的健全,落实家庭的人伦之道,推至家国,依礼而行,政通人和。教育则教民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任恤,孝为六行之首)、六艺(札乐射御书数)。
儒家经典以《札记•大学》“三纲领”和“八条目”为宗旨。何谓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何谓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根本信条。这是自夏朝开始,经商朝、周朝一共1800年的提炼形成的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则。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世界宗教议会1995年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也指出:“只有在个人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已经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够在国家之间及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实行。”由此可见,儒家的重视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倡,正是儒家在当代的新面貌(古《尚书》称:协和万邦)。
这本《国学语录精粹》收集了历代贤明帝王和睿智良臣的部分语录,这里以大唐为例做一发挥。
说起盛唐,不能不提起隋代的大思想家王通(文中子)、唐太宗李世民、大臣魏征,以及女皇帝武则天。
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以达宋明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弟子友人中,名人甚多,陈叔达、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大雅、杜如晦等,不少人成为唐初名臣。王通学说的影响与盛唐不无关系,尤其是王通提出的“三教合一”理论,为盛唐文化再次出现“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他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与名臣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交相呼应,成为历史上君臣同心治国的典范。
被李白评为“七圣”之一的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不一般。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知人善任,容人纳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 打下了基础,还留下一部《臣轨》,把为臣之道分析得精辟、透彻。至于如何在官场中建功立业、游刃有余而立于不败之道,清代的曾国藩无疑是个集大成者。(李世民与武则天二人皇权的获得皆不符合儒家道统,可见仿封建时期“外儒内法”的特征)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是中国人在天地、阴阳、平衡理论框架下,独创出来的医疗术。无论是张仲景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票五常,以有五藏”,还是华佗的“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无论是葛洪的“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还是孙思邈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无不体现着中医的“整体观”。
佛家学说,自从印度传入中土后,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这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无关系。佛家学说与中国的道家很相近,除了作为“内学”、“出世法”之外,是否可以治国,争议很大,因此受到主流儒学的抵制。最先提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隋代思想家王通,以及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差不多都认为佛家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加以反对。到元代,佛家出身的名相耶律楚材,以“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佛家的学说是否能治国、如何治国做了明确的回答。
所以佛家要想在中国生根立足,非要和代表中国主流的儒道文化结合不可,这就成为禅宗产生的根源。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蛊。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这是佛学与中国文化的一次充分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外来的佛教自从与儒家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佛教禅宗后,儒家自宋朝开始又从禅宗吸取营养滋补自身,于是理学产生。但理学属于抽象的哲学体系,于是渐渐脱离民众。道教由于其自身“法不传六耳”的局限也逐渐衰落。佛教于是成为中国宗教的主体。中国的《大藏经》成为不仅于中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宏大的思想文化宝库。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9世纪左右开始衰落,12世纪佛教消失,印度700多年无佛教,所以佛教并不是印度的主流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甚至超过了道教。既然起源于中东的基督教毫无疑问是西方文化,所以佛教理所当然属于国学。
那么佛教这一出世法能否用于入世呢?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在佛教里,有戒定慧三学,戒为根本,戒就是法律,佛门中任何人包括佛教领袖也与僧人一样遵守戒律,佛门领导定期改选。你也许不知道世界上的四大金融融资方式起源于佛教,现在很火的买彩票,拍卖,社会公益基金(佛门称合会),当铺。这四个东西都是由佛教在宋代所创立的。佛教为什么会创立这个?就是佛教自身要寻求发展,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历史上佛教寺院僧众多达5000至1万人)。佛教里有民主,有法治,有高级的金融融资方式,怪不得那么多资产阶级革命家对佛教情有独钟!
在中国古代,文、史、政历来不分,很多大文学家,又是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甚至是军事家,比如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远比作为政治家的他更为出色。所以,帝王未必只说治国,谋略家未必不说修身,这本书的分类是以人物为中心,这种分类的方式很独特,容易使读者通过其语录把握其人的整体思想脉搏,但是这种分类标准,主要视其在某方面的成就和留下的典籍综合而定的,所以交叉在所难免,给阅读查找带来不便。
本书的语录,大多取材于史实和原著,每条语录后面均有注明,无戏说成分。故此书既可作为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的参考资料,也可当作中小学生国学入门的工具书。
李守力
于青州星运阁
2008年8月18日
出版社:中国纺织
作 者:高松
类 别: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丛书
开 本:16开
ISBN:9787506450737
页 数:368
出版日期:2008-11
第1版 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