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出品了让人惊讶的创意礼品----朝珠耳机
乍一看,还真挺搞怪的,这么一来还真的有点皇宫子弟的感觉。
不过,说来奇怪,你们有留意到吗?历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清朝的帝王将相可都带着这种佛珠呢!
清朝乾隆皇帝穿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标准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里面108颗和18颗佛珠可有个大学问:
“108”在佛教看来是'人’在这个世间的'烦恼’的总和数----即人有108种烦恼。
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信女要戴108颗贯珠,在咏经时数珠:象征这108种烦恼在佛的指引下、经文声中一一消除。敲钟要撞108下,也是这个道理。满人信奉佛教,朝珠也由佛珠衍化而来,也是108颗,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除了前面渔公子提到的朝珠外,佛珠的分类还有持珠、佩珠。
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其珠数为18-54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
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珠数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文玩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