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闻周刊讯:日薄西山和月涌大江这是自然现象使然,也是时光周而复始的规律。时间之于我们,宛若一条深不可测的甬道,谁不期待在时间的甬道找到一个渡口?即便做一个无名的摆渡者。由此我们写下为数不少的文章,邂逅着一个个心灵的渡口——我并不在乎我的记录是否有现实意义,而我要做的仅仅是倾听和记录。倾听是生命之于现实的一种姿态,而记录则是生命之于时间的一次摆渡。
文以载道,著锦绣华章,翕张着四面八方的文字工作者们的梦想。多少年来,当我一如穿梭在时间甬道的汗牛,反刍着开篇颇有几分牛气哄哄的话,生命和创作的热度持续受到鼓舞和燃烧。坦白说,因了赵柳方先生扶掖,将我拉上“新闻报
道”这辆战车的情柯,又何尝不是对我人生的一次“摆渡”?
是的,我在他麾下整整“八年抗战”,但是与他真正的深交,却刚刚开始。他来自一个寓意“丹凤朝阳,垂柳依依”的乡村。当同学们脚不沾地备战高考的时候,他却躲在一隅侍弄着名为《金灿灿的石榴》的小说。当梦中的“石榴”猝然坠落,他回归祖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邻居的夸赞声声中,县广播站的电波里传扬着他挥笔写下的一长串消息、通讯。亲历过社会底层的世态炎凉和人情世故,凭着他的禀赋,小小年龄就感知到了平常人难以企及的人性的深度。对于生活,他总是在现实中爱恨,又在回味中热爱。
香港回归那一年,我这个钟情于缪斯的文学青年,揣着全国中学生“太阳神杯”作文一等奖的证书,踌躇满志的开启了我的军旅生活。从丹阳应征入伍后来在警营成长为南京武警支队宣传股长的赵柳方,正是在一次新兵文化素质调查中与我结缘——不但把我作为新闻人才培养,1998年3月,还将我调到宣传股做报道员。自诩有了用武之地的我,虽然新闻写作数量惊人,但经验与技巧稀缺作祟,稿件见报率不高,我那个急呵。柳方先生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带我下中队采访,不厌其烦,手把手修改,介绍报社的编辑记者给我认识,推荐我去《扬子晚报》科教卫部实习……记者之路,历历在目,在感恩中回溯,在理性中思考,在坚持中卓越,我在彼此间的师徒之谊,找到了冥冥中某种契合的亲切和温情。
每个作家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土地,那就是故乡。在孤寂而漫长的人生羁途中一梦惊醒,故乡成了缭乱心头的挂牵和蠕动在脸上的泪滴。对故乡的执着依恋,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肥红瘦的伤感,足以管窥许多人内心渴望的最初冲动。时常,我去部队附近的鼓楼邮局兑现稿费汇款单时,总是遵照老师的吩咐,虔诚地为“丹阳市折柳乡折柳村”的赵老爹寄钱寄物。孝义千秋,铁汉柔情!喟叹至今,柳方先生在某种意义上承传了应稼汉父亲的禀赋,既老实又精明,从父亲身上直接认识了中国农民,又从自己身上真正折射出当代中国军人。
报道员的光辉不但映照着我,也成就了当兵时的柳方先生——凭着发表的20多万字文章、数十篇军内外获奖作品换来的一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他得以加分提干。尽管工作繁忙,但柳方先生从未放弃手中的笔。在武警部队工作的15年,先后发表文章80多万字,荣立三等功4次,先后被人民武警报、《橄榄绿》、《莫愁》等6家报刊聘为记者,被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吸收为会员。《屯兵幕府山》、《脊梁》、《生死大营救》、《大桥橄榄魂》等数十篇报告文学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好评。世纪之交的第一个春天,柳方先生30万字的报告文学集《离天很近的地方》付梓出版。
我不知道他为何要走上创造之路,至今也不知道他的故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但是耐人寻味的是,柳方先生先后任职于武警江苏总队宣传处,武警南京市支队下关区中队、政治处、五大队,文学创作并未因为仕途渐行渐远。相反,一直标榜"结合工作搞报道”的他却任性来了个华丽转身。2001年12月,他从政治教导员的位置上转业,跨入了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门。
无论在机关办公室、检验检疫协会宣传部,还是在《东方国门》编辑部任职,柳方先生一直在宣传岗位上躬身劳作,奔波于港口、机场和外贸企业,用手中之笔,记录着国门卫士的真情实感,用“第三只眼”寻找着国门战线上的“最美”。
港口检验检疫人最美:当洪水来袭,货轮无法靠岸检验时,是他们坐着卸货的抓斗孤身飞向货轮。风雨交加的夜晚,是他们迎着八级风浪,乘坐交通艇向锚地急驰而去,在摇晃的绳梯上节节攀登。他们在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画面。于是就有了《万里长江的守望》《滔滔江水的诉说》。
空港检验检疫人最美:当非典来袭,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肆虐,并危及同胞生命的时候,是他们身着厚厚的防护服,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最前面。虽然看不清他们的容颜,但那灵动的眼眸、坚定的眼神、敏捷的英姿,就是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幕,于是就有了《镌刻在国际空港的忠诚》《亮剑》。
一线把关的检验检疫人最美:盛夏酷暑,他们冒着炎炎烈日,穿行在集装箱堆场,徜徉在田间地头;数九寒天,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攀登在木材检疫区,疾步在港口码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们不知疲惫的身影,忘我奉献的镜头,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定格。于是就有了《没有硝烟的围剿战》《面向长江梦飞扬》《国门线上的“铿锵玫瑰”》。
奉献爱心的检验检疫人最美:面对脸部扭曲、五官不正、手脚残缺的麻风病患者,是她勇敢地走进他们的心里,给予人间无私的大爱。当智障妇女生下一个男婴,因完全不懂得照料新生儿,可怜宝宝的腿部已被尿液浸泡得严重溃烂,是她伸出温暖之手,让宝宝寒冷的冬天早日过去。当身患白血病的患儿,因无钱医治而面临绝望的时候,是她用爱的甘泉滋润他们生命的沙漠。这一个个善行义举,秀出了一道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于是就有了《爱的风铃》《因为有爱,所以灿烂》。
检验检疫队伍中的复转军人最美: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不知有多少三军将士,脱下国防绿,换上国门蓝。一岁又一岁,一茬又一茬,不知有多少军转检验检疫人,把热血和汗水洒向国门,注入口岸。柳方先生赞曰:他们是一群了不起的人,一辈子离不开大盖帽,一生都在把关和放哨;他们是一群讲奉献的人,习惯了牺牲和付出,也习惯了执行与服从。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讲的是团结,重的是感情,顾的是大局,树的是品行。他们的岗位变了,但军人本色没丢;他们的职业换了,但军魂永在!
检验检疫人的事迹太多太多,多得无法一一赘述;检验检疫人的形象太美太美,美得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离妻别子前往雪域高原为牧民服务的赤子情怀、那剑拔弩张在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那冒着生命危险与逃漏检作生死搏斗的英勇壮举、那义无反顾奔赴灾区抢险防疫的日日夜夜、那面临疫情风暴侵袭中国大地的严防死守……当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如此真实地面对面,不由得撩动柳方先生心旌澎湃、潸然泪下,一时间落墨惊鸿,笔底烟霞。13年100多万字的新闻、文学作品,还有厚厚的领导讲话稿、公文材料堆叠,这也许即是柳方先生最大的收获和安慰。
而刚刚由中国质检出版社集结出版的报告文学集《寻找最美——来自国门前的报告》,就是他13年深入口岸,走进基层,聚焦卫士,潜心耕耘的结晶。这些作品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文字,或写人、或纪事、或浓墨重彩,在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中塑造英雄群体的群像;或轻描淡写,截取一线国门卫士的生活片段。从不同视角、不同方位、不同侧面,溯源了江苏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字里行间,充盈着国门卫士的殷殷深情,升腾着正义之师的浩然正气。虽然在题材和形式上还缺乏深度和广度,虽然在“寻找最美”的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虽然在艺术的把握上还缺乏精雕细刻,但它毕竟出自一名国门卫士之手,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与国门卫士同行,与时代同步,永做时代船头的瞭望者、记录者,既是柳方先生的职责,更是他的信仰。至此,我似乎已经看到他内心蕴藏多年的潜流汩汩的充盈出来。这些作品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链,伯仲之间,貌异神合。凭借20多年的军旅生涯,13年的国门卫士经历,凭借对生活的真挚和深切体验,将自己放置于经济变革与商品运动的社会大背景下,以当代意识与艺术审美来关照这一历史转型期深刻的擅变,从中提炼出浓烈冷峻的文本价值。因此,使得他一挥而就的作品,具较高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折射出个性光彩的风格与情调。
柳方先生笔名柳笛。这颇能让人油然而生几分遐思。我呢?期待有一天,师徒对酌,就与柳方先生在那个捯饬的外观如五角大楼的房子里,呼吸着新鲜空气,摇晃着剔透的高脚酒杯,忆往事悠悠,赏二月春风,柳笛伴絮飞……(作者:唐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