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发布人:yangzhubian 发布时间:2016年1月21日 此新闻已被浏览 1393 次
|
一生未画成功的中国画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欠读书不做学问,轻视理论不懂理论。作画开始即是实践理论的开始。正是有了前人的理论,中国画才代代发展,生生不息。中国画自然生态客观存在,作品却渗透作者的生活与情性。人人共有之意,共见之景,一经画家画出才显神妙。客观的景寄寓主观的意就灵动,有了第二生命。刘勰在论文艺创作时提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宛转,与心徘徊”。与心徘徊,物我交融,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客观的景主观的情,心情有画画有情;“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画亦然也。东坡在论主客观关系时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主客关系的理论。文艺乃性情之为,主张有感而发的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之处。诗有正喻夹写,似是而非之语最妙;画亦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诗与画都求耐人寻味。今人一些作品与古人有了错位,虽然也笔墨淋漓却无法度;以块代替古人用线,却无古人线内含的妙理。作品窒塞不空灵,有的豪放但失于粗野,这是今人不及古人处。有的作品新过了头。似与不似总要先求“似”,“形神兼备”总要有一个让人能了解能寻味的“形”。新是好事,但新不能替代好,这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作诗还说意内言外,无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故以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画是有形的诗,无声音乐,意在笔墨之外。作画要慎重而后出,驰骋而变化,胸裣酝酿,落笔有所寄。画到形神兼备,意境深藏,笔墨淋漓,气韵生动,理法清晰才算有功力了。
画无涯,画理无完则;画道无私,非天于人。中国画内修有丈夫之气,儒家之风,道家之理,佛家之境。遗憾的是今人有不少学中国画而不学文化名家经典,只作做工精巧的手艺人。我见到一个年青画家竟然不知道张恨水是什么人,不知道《啼笑姻缘》。20世纪后期,美术界创作思想乱了一阵,作翰墨者似乎都是有文凭无文化的画家群。这些人心情浮躁,急于成名,用某种手段替代艺术实质和表现能力。他们征稿办展览,征稿出画集,征稿编名人录,办笔会;另一方面美术院校增加,学员增多,老年大学及各类美术业余学校如雨后春笋……不过多了、发展了,就免不了“乱”,免不了“滥”。于是有把中国画一捆一捆地零卖者,有造假作坊当土特产卖者,有妄称王、妄称圣、妄称大师者,有的则以百米长卷作无边际的拖帕大字,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我以为,关心和热爱中国画的社会有识之士,在作宣传、鼓励、扶持工作的同时,对提高画家的人文素质也须要更多关注。今天的画家本应如我们所敬重的那些画家先贤:既有德又有识,还有足够的文气才情。
|
|
|
|
【关闭窗口】·【大 中 小】·【推荐给我的好友】·【打印】·【顶部】·【上一篇】·【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