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至,离农历春节也就不远了,对于热爱生肖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当然少不了这个可爱的动物——猴。尽管“猴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地位昭显,但在纸卷本的绘画领域,它却姗姗来迟,而且其地位也大不如人物道释与山水花鸟等题材。如今,可以追踪寻迹的有宋代的易元吉,在他以前,猿猴画几乎空白。易元吉塑造了形态各异的猿猴,成为以画猿猴名世的第一人。
画中描绘的是一只被绳子拴着的猕猴,两只小虎斑猫,结伴路过此地,哪知一刹那间,猴儿出手挟持住其中一只,另一只则落荒而逃,回头张望;这只老练的猕猴得手后洋洋得意,喜不自禁。小猫的惊恐、警觉,猕猴的沉着、欢快,细致而传神。(元吉作品《猴猫图》)
宋以前的绘画作品里,很难找到以猴儿为题材的,猿画倒有不少。(宋易元吉《缚猴窃果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据说是因为猿好静而猴好动,古时文人视猿为憨厚君子,而把猴视作油滑小人,所以历代流传下来的猿画较猴画为多。到了明清以后,画猴的作品才开始多了起来,原因大抵是“猴”与“侯”谐音,古代画手把猴子、蜜蜂和马,画到一块儿,取“马上封侯”之吉意。画面内容为“猴子骑马看蜂飞”时,就寓意“马上封侯”;而画一只猴子背着另一只猴子成了“辈辈封侯”;一个大猴身上爬着五只小猴,取意“五子登科猴”。(宋 易元吉《枇杷猿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沈铨 《蜂猴图》
民国之后,画家中涉猎猴画者逐渐多了起来。有受日本画影响的岭南派画家高奇峰,以工笔加水墨渲染的“猴”;有齐白石宗师的写意猴,颇似人形;有王梦白的近乎小写意风格的猴;有承扬日本画伯竹内栖凤的刘奎龄、刘继卣父子,不但擅长写实画猴,还能小写意画猴。虽然无人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官员发达与这毛手毛脚的灵长动物有关,反正它已一头扎进美术史,而且没再打算走出去了。(齐白石十二生肖 申猴)
猿猴很少被画家当作绘画的题材,究其原因,在于难画。据记载,北宋画家易元吉为画猴,屡屡进到山林中跟踪观察猿猴的生活习性。可见画猴要有悟性,还要吃得苦。徐培晨说,主要因为猴子的动作太快,难于把握,特别是猴子的动态和表情,画家若不去亲身接触、研究,很难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