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从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以其独特唱腔、曲调吸引了众多戏迷的喜爱,并漂洋过海传播到全世界,如享誉全球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大师,1930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10年,京剧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向世界传递出了独特的中国魅力,它已成为海外观众认识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
行话讲的"七分场面三分戏",这里的“场面”就是指的乐队的配合,可以看出乐队在一场戏中的重要性。京胡是京剧乐队的领奏,担负着唱腔的节奏变化、起承转合的指挥作用,最终达到与演员的默契配合。京剧演出中,观众会时不时喊出一句“好弦儿!”,每到此时,京胡的魅力便显得光芒四射。
20世纪80年代,京胡艺术再登高峰——京胡独奏作品现于人前,这是在前人灿烂的艺术之花上结出的丰硕果实,以京胡演奏的独奏曲更加具有民族的特色,适应京胡的音域,使之散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新兴演奏方式的运用与传统弓指法技巧的巧妙结合,配以京剧音乐素养深厚的人来演奏,能够将京胡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但无论是独奏还是伴奏都只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相互作用,独奏是伴奏的升华,而伴奏是独奏的必经之路,这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中国著名的京胡艺术家何雨南女士(艺名:何禹)是京胡演奏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代表。2001年,何雨南闻名于全国,她在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八届“吉尔达杯”全国推新人大赛“器乐演奏”单元中从数百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十佳新人奖”,以出色的演奏技术征服了各位评委专家。2004年,何雨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加入上海京剧院,成为该院的京胡演奏骨干。她将京胡演奏的27种左手指法与右手的超快弓配合发挥的淋漓尽致,以每分钟六百音符以上的演奏速度,使音逐渐“点连成线”,实现极致速度的同时又不失饱满的音色及颗粒感,犹如一阵阵音浪穿透观众的听觉神经,达到了超音”体验。目前在国内能达到这种技艺水平的演奏家不超过十人,而何雨南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由她主导的京剧乐队,在伴奏中真正的实现了与唱段的水乳交融,时而细如游丝,时而高亢奔放,塑造出丰满的音乐形象,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感。
凭借精湛的京胡演艺技术,何雨南多次受邀担任包括“CCTV 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红梅奖戏曲大赛”等国家级戏曲大赛获奖人的主伴奏人,而这些获奖人现都成为了中国京剧舞台的领军人物。此外,以她的京胡伴奏的曲目经常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受到全国戏迷与曲迷的热爱。
在精进演奏技术的同时,何雨南一直致力于理论研究,其发表的《京剧京胡伴奏与流派研究》论文梳理了京胡的起源与形成,以及其在乐队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分别论述了京胡演奏各流派的缘起、内涵、形成要素,介绍了对各流派风格形成有重要贡献的琴师及其伴奏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京胡伴奏与流派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揭示京胡伴奏与流派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究京胡伴奏对于流派艺术形成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等。自此也标志着她的京胡演奏与理论研究方向的成熟,成为中国京胡演奏艺术大家。
作为在演奏与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不菲成就的杰出的京胡艺术家,何雨南女士认为京胡与京剧一样是一门需要传承的国粹艺术,必需从娃娃抓起,因此积极开展少儿京剧人才的培养,她与鸿坤地产集团联办了“鸿学堂少儿京剧互动社”,通过组织京剧基础知识讲解、音基课教学、国学馆内的京剧体验课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京剧的起源, 学习京剧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与内涵、唱腔与流派等基本戏曲知识,利用音乐、唱腔、伴奏、服饰、脸谱等诸多艺术元素,让孩子们在“动”中体验与感受京剧的节奏、音色和所蕴含的精神,从而使他们爱上京剧。这一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引起了众多少儿与家长的关注,纷纷报名参加,已经从最初的数十人,扩展到目前十几个班,数百人的学生规模。其中多名有天份的孩子,经何雨南女士引荐正式拜入京剧名师门下,开始了专业学习。何雨南女士说她现在正在进行儿童京剧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既能为京剧表演与京胡等器乐演奏未来的人才发展播下种子与希望,静待其发芽,也会将之整合为一种新型儿童京剧及伴奏器乐传播体系,促进中国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何雨南女士表示,她将肩负起一名艺术家的使命,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做出积极努力!(文: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