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期,第一批涂鸦者们在北京城大拆大建的胡同间诞生,他们戴着口罩,拿着喷头和漆笔把灰色的砖瓦墙当成宣泄的出口,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独有的“态度”。在那个没有画廊的90年代,涂鸦、行为艺术、彩绘,国内新思潮下诞生了不少艺术家,从小就喜欢油画的李智远也深受感染。
04年,李智远进入中央美院,他和他的艺术梦都还青涩、简单;18年,这位地道的“北京爷们儿”已经画了整整十年墙绘,除了骨子里对艺术、绘画不变的赤子心,他对艺术生活、艺术理想的理解更加成熟了。
「追求艺术并不是远离生活」
毕业后,李智远曾待在朋友租来的仓库里,一门心思钻研油画创作。整整两年,远离社会、行业、人群,恍若“出世”——画越积越多,自己明明一直在追求艺术之美,却距离“用美为更多人提供价值”这件事,越来越远。
封闭,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状态,而是隔绝了心的交流与美的传达。
李智远团队作品——腾讯QQNBA
李智远团队作品——大众汽车
他慢慢明白,油画带给他的始终是一个“理想国”,不投身于这世间百态中,他无法用艺术为大众架设通往美丽生活的桥梁。于是,成立墙绘工作室“画里画外”,用笔绘制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成为了李智远“入世”的切入点。艺术与大众并不是对立的,艺术家也不必刻意“隔离生活”,正所谓“大隐隐于市”,为大众绘制一面改变生活的墙,也是艺术家沉溺“世外桃源”的另一个境界。
「“整合艺术”服务大众生活」
当艺术走在了提升大众审美、为公众服务的道路上,诗和远方就不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众的。第一步迈出去并不简单,是的,墙绘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谁都能做好手绘墙的,这需要功底,而当时跟我想法一样的画家并不多,这可能是墙绘还未成为主流艺术的原因之一。”
李智远团队作品——某中学墙+顶全彩绘
也许很多人还不太明白,艺术之美和功能性的体现,来源于“艺术的整合”。李智远对此有所体悟,近年来国内建筑艺术的发展让建筑体独领风骚,美轮美奂的建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空间美感,提升了生活美学和舒适度。建筑美构造空间,墙绘美装点空间,两者有机结合,将这个城市的钢筋水泥转化为人性化的生活场景,墙绘给了所有人触手可及的美。
「美学观是人的本能之一」
16年李智远曾为一家私人游乐场画过墙绘,时隔两年,黄圣依和儿子安迪因为一档亲子综艺火起来,在朋友的“提醒”下,他才知道曾经的作品就是“安迪的游乐园”。在李智远做墙绘的十多年里,类似这样的故事似乎永远说不完。问起他最近发生的小故事,他提到了酒吧墙上的一位“女孩”。
李智远墙绘作品
“当时我把这个女孩儿当成真人,把她当成我爱的女孩儿去画。”他很率真地表达自己对作品倾注的心血和情感,这样的创作必然会引发大家的共鸣。酒吧老板发自内心喜欢这幅画,甚至陌生来客也产生了令人动容的反馈:“这画里的女孩,第一眼看过去觉得漂亮,第二眼再看竟然觉得有些悲伤…她让我回忆起初恋。”只要有人读懂他的画、对他在作品中倾注的感情产生共鸣,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也是对一位坚持探索“艺术生活”的艺术家的最佳鼓励。
在把艺术转型为“艺术生活”的过程中,李智远有着对“美”的价值观要求:“审美没有标准,这是品味问题,但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对‘美’的感知,不论他专业与否。我希望看见画的人,都能有这样的感知,能感受到我寄于这幅画中特别的东西。”
「未来继续坚持有态度的墙绘」
客户给他的每一次反馈,都给了他对墙绘更大的热情,在这个不断变迁的时代中,李智远对“艺术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做手绘墙的同行越来越多,但李智远从未将 “竞争”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市场繁荣对他来说不代表着竞争,而是一种时代趋势,这是与他曾经独自作画时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幼儿园里的作品有童真,让人回归天真无邪;酒吧里的作品有故事,让人重归昨日;餐厅里的作品有文化,让人更懂饮食……他打磨作品的细节、重视客户的反馈,但这些在他眼中也只是手执画笔之人的基本原则。他真正在意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作品是否跟空间所需要的场景、客户想表达的价值观和谐统一,是否完美地承载了他倾注于画中的态度和感情。
口碑正是通过态度建立起来的。从“艺术”转型,李智远打造了“画里画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不断精进自己的过程中,描绘着大众喜爱的“艺术生活”,透过作品传递着自己的艺术观。这才是刚刚开始,他将继续追逐自己的“诗和远方”,坚持一片艺术的赤子之心。会有更多人从他的作品中了解到:艺术并不是画廊里、展馆中高山仰止的“陌生人”,而是陪伴在身边的“亲密爱人”。
附
近期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