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格”一词,专业画家都熟悉,好比写文章的稿酬,大概是指书画家为人写书作画所定的价格标准。
在书画市场中,书画家作品润格是必不可少的。润格符合市场经济或商品社会公平交易的原则,画家也要生存,这是自然而然的。
郑板桥,想必大家都熟悉,他就专门给自己定了“润格”:
郑板桥的润格碑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还特意声明,必须“现金交易”。有趣的是,他把把规格、尺寸、价钱,甚至付款方式、赊欠禁则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买卖双方都十分清楚一目了然。把“润格”定制的如此细致,清楚,这位留下“难得糊涂”千古名言的大书画家,在事关自己劳动价值的“原则问题”上,他可是一点儿都不“糊涂”。
齐白石、吴昌硕、陆俨少等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都定制了自己的润格。当然现在书画家也有各自的润格。说白了,就是书画家给自己的定位。吴昌硕是海派大家,索画者多如牛毛,而他也根据大小给自己定了润格。今天,随着书画市场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书画家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投向市场,润格也就必不可少了。
纵观2010艺术品拍卖市场,怎一个“火”字了得。从《砥柱铭》拍出4.368亿元,王蒙的《秋山萧寺图》拍出1.366亿,张大千《爱痕湖》拍出1.008亿元等等,拍卖成交额屡破亿元大关,这也说明如今的书画市场十分火爆。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当今的书画家也是百花齐放、百家风格,看得眼花缭乱。你看现在当今一些知名书画家作品屡日飙升。这与宣传,尤其是与互联网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古今都有这样的怪事,一些画的好的作品往往不值钱,一些普通平常的作品破高价卖出,这是怎么回事呢?说白了就是名气问题,你画的在好,没有名气,也不行,价格很低廉。有名气的画家,哪怕不画,只盖方印,价格都不菲。如海派大师吴昌硕,上世纪20年代,由于吴昌硕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堪称一绝,并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索画者多如牛毛。甚至还有日本人来上海买吴昌硕的画,那时,由于吴昌硕应酬多,有时不得不请弟子赵子云代笔,吴昌硕题款盖章。当然了,他们也是具备实力的。我最近网络看了一篇新闻,说赵本山写了篇书法,结果被一位来自辽宁的嘉宾以10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这说明什么?还是知名度,名气的问题。
现在网络普及了,画廊网站,书画家个人空间,太多,甚至有的画家在自己博客中标价卖画。曾经有一次在网上一博客看见一位画家的作品,画的真不错,有大家风范,画品浑厚,金石味浓,结果在搜索引擎一查,就自己博客有信息,搜索引擎无其他记录,这也说明什么?缺宣传,没名气。还有位山东的老画家,人与画都到达一定水准了,可是一看标价,才一二百元一幅,太不值钱了。究其原因,是名气不够,倘若有一点名气,一两千元甚至一两万元一幅不成问题。
当然了,书画作品,实力永远排在第一位。名至实归,是硬道理。
“画如其人”,这句话说的很对,一幅作品往往能看得出来作画者的情感流露,比如雪个的鸟,鱼,等等,在配的诗文,看得出来,这就是个性。
前段时间吴冠中前辈不幸逝世了,之前我只是听说过吴老,常上电视,知道吴老是一大家,结果听到消息后,笔者在网上找到吴老作品,详细观看分析。各式各样,但很统一,我只想说的是,吴老想象力真是丰富,是具有创新的画家前辈,也有了自己个性风格。所以个人修养挺重要的,历代大家都是学识渊博,是我们后人的学习榜样。
但是,无论哪个时代,有实力,让人家知道,才是真实力,否则就“白瞎了你这个人了”。有实无名白费力,有名无实是虚名。书画家离不开宣传,离不开媒体,就算你获个什么奖,也需要让别人知道。
一直有个问题,古代那些大家是怎么出名的?细究一下也是大同小异。无非是专修个性,然后靠口碑传播,有的是结识商人,靠市场传播,有的是做官员幕僚,靠官方背景。有的成立画派,“组团忽悠”,比如四王、扬州八怪等。当今信息化时代,宣传途径很多,也很方便,只要您具备一定实力,“一夜成名”不是梦想。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管你是什么家,与时俱进总是要有的。
为帮助现有实力和有潜力书画家提升知名度,提高书画作品价值和增值空间,文化中国网搞了一个签约书画家的平台,这个平台与众不同的是:别人签约,主要是帮书画家卖字画;我们签约,主要是帮助书画家做宣传,扩大知名度。希望诸位书画家试用一下,说不定是一个快捷提升“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也未可知。即使是对您一点点的帮助,吾愿足矣。(作者:高松,笔名十八公,文化中国总编,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