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发布人:admin2012 发布时间:2017年4月14日 此新闻已被浏览 1989 次
|
王庆春在创作
他在部队当过四年文艺兵、干过管道维修工、做过出租车司机、开过广告设计公司。他客居瓷都景德镇15年,创业、创新、创作,连续四届在安徽省陶艺双年展中斩获奖项。他就是如今被誉为“安徽省艺术陶瓷名人”——安庆人王庆春。
部队四年历练绘画技艺提升
1981年,王庆春高中毕业,喜爱绘画的他,因为文化课成绩不佳,没有进入美术院校深造。1985年底,20岁的王庆春来到海军舟山基地某舰艇部队,作为文艺兵被分配到俱乐部。四年多的时间里,王庆春坚持自己喜爱的绘画,还办起了美术班。
“那时的报纸刊头设计还是人工手绘,我因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了200多幅刊头作品,立了两次三等功。”回忆起在部队的那段时光,王庆春认为,也正是这些历练使他的绘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买断工龄下海钟情瓷都创业
25岁时,王庆春退伍被分到了安庆石化炼油厂检修车间当管道维修工,这一干便是整整十年。这期间他除了出点黑板报,就很少拿起画笔。“骨子里那份对艺术的追求和渴望不受束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为了过上自己所期盼的生活,他终于决定在2001年买断自己的工龄离开工厂。辞职后,他做过出租车司机,和同学合作开过广告设计公司。王庆春说,直到2002年秋天的景德镇之行,在参观了一些陶瓷作坊后,心中对陶瓷无尽的热爱被激发出来。“太有意思了!能写,能雕,能刻,能画,各种工艺的成型太丰富了,当时心中就有想动手的欲望!”
回家后不久,王庆春便和家人商量:“我要去景德镇闯一闯!”搬去景德镇长住后,王庆春先是在一个朋友的工作室里边学习边尝试创作,几个月后,他又去租了一个工作室,“做些自己心中想表达的东西。”传承基础上创新终获国家级大奖
“在古代,将泥塑造成瓷的工序有72道,现在工艺改良后也需要十几道,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都会在瓷器上表现出来。”
4月13日,王庆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其原创陶瓷综合装饰作品《传承》为例介绍说,这件作品整体上是一个两面观赏的高温陶瓷摆件,材质为仿紫砂色瓷泥。在一块石片状上,一边以中国砖雕、木雕元素雕刻出传统风格的百姓喜乐图,另一边则用青花绘出《富春山居图》的一部分,有紫砂、青花、砖雕、木雕、根雕等中国传统元素。
创作《传承》前,王庆春反复推敲、更改设计稿,在制作时,各种工艺细节更是得到严格的把控,最终这个来之不易的作品成功出窑,其风格也让人耳目一新,终获国家级大奖。
15年来的创新、创作,王庆春获得众多国家级、省级奖项,成绩斐然,现为安徽省安庆书画院特聘画家,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成教学院与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并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皖江晚报 任祥斌 |
|
|
|
【关闭窗口】·【大 中 小】·【推荐给我的好友】·【打印】·【顶部】·【上一篇】·【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