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锋先生近照)
武锋,石门笔耕斋主,号一峰,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48年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大本学历,长期在河北科技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退休后专事书画,是书画兼修的艺术家。全国名人书画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河北省太行书画院书画家、原副院长,河北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书画家,中国艺术家协会河北诗书画院书画家,河北省社会精英联合会会员等。
武锋自幼热爱书画艺术。在书法领域,他真、草、隶、篆通学,尤以隶书见长。他酷爱隶书,还是始于上世纪的70年代初。当年在县里工作,县革委每年要搞两次展览,他是筹展人之一。书写板词的需要,他练起了隶书和手写仿宋体。由于他有从小写柳体楷书的底子,练手写仿宋难度不太大;写隶书就有些困难了。那个年代缺乏字帖,他就参考《河北日报》上的隶书标题来练,还把废旧报纸的标题字剪下来做成“剪贴本”,一点一点地临摹。所以写出来的隶书一笔一划都规规矩矩,像“铅字”一样,正适合书写板词的需要。时间不久就把隶书写得有模有样,并写到了县里展览的展板上,受到广泛的好评。1975、1976两年到省里筹备“河北省根治海河展览”和“河北省农业学大寨展览”两个大型展览,他代表本县来省会筹展,还被选中帮助省展览馆书写板词,分别用隶书为这两个展览写了两个展厅。从县到省的大步跨越并崭露头角,从而也奠定了他大半生书写隶书的基础,也造就了他写隶书平稳端庄、中规中矩、一丝不苟的风格。如今他写的大量《心经》、《金刚经》等经文,用的就是这种多年来造就的看家本事!
四尺蓝宣金字隶书《心经》
六尺屏隶书《心经》
四尺对开蓝宣金字四条屏《朱子治家格言》
随着对“书法”认知的加深,他觉得以前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不过是在“写字”,还谈不到“书法”。真正称得起书法的,应该是既有古代先贤书法的根基,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缺一不可,即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为此,他把以前自己多年书写隶书的基础作为新的起点,又回过头来“追古”、“临古”,从零做起,找来多种汉碑从头临摹。古朴方正的张迁碑,端庄典雅的乙瑛碑,雅逸秀丽的曹全碑,中正平和的史晨碑,遒劲凝练的礼器碑,雄迈豪放的石门颂······都是他的最爱。坚持多年反复研读、临摹,潜心挖掘。在学习古人的同时,不忘汲取近现代艺术精华——王福庵、刘炳森、夏湘平等名家的隶书也是他临摹的范本,广泛涉猎,广征博取。有多年书写隶书的功底,加之他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沉实的艺术修养,近50年的临池苦练,笔耕不辍,使他的隶书熔铸了多种碑帖的特色,兼具了端庄秀丽、遒劲典雅、刚柔相济、豪放飘逸的风格。最难能可贵的是武锋先生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又注重“创新”,克服了过去书写隶书端庄有余、活泼不足的弱点,把隶书在“正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行书”的元素,即形成所谓“行隶”,把平稳端庄的隶书“楷”中参“行”,使其静中有动,柔中带刚,不仅书写快捷流畅,而且更显得潇洒大气,灵动飘逸,契合了现代气息,已经基本形成自家的风格! 有书法界资深评论家把他前后书写的隶书作了对照,一致认为有了质的飞跃,可谓判若两人!这种自家风格的“行隶”,把隶书的美和行书的美巧妙结合,既不失隶书的底蕴,又兼具了行书的流畅,比以前更潇洒、灵动,更具美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尤其他不为当今所谓“流行书风”、“现代书法”所惑,不赶风头,不羡流俗,始终坚守“传承、创新”这一底线,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法度,使自己的隶书风格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被业界认为是“传承创新”的范例而传为美谈。
武锋笔下的隶书作品《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圆润而畅达、古穆而灵动,提按顿挫中饱含着浓厚篆隶遗意。其藏锋起笔,圆而内敛;中锋落纸、气韵流畅。细细把玩,笔力浑劲,笔画莹秀,笔势鲜明;静静品之,墨色温润,变化丰富;字态生动,妍美静穆。无论从整体章法还是从每一个字的结字来看,都透着美感。字迹大小结合,结体疏密错落,用墨干湿浓淡,笔画粗细搭配,运笔流转疾缓,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随意抽出每个字来打量,都经得住推敲;整体的章法布局也巧妙得当,无可挑剔。在这里,每个字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自觉而和谐地律动,构成一副优美的旋律,让人赏心悦目! 由于对苏轼这首词的偏爱,他写得最多,自家风格发挥得也越好,所书作品也成了他的代表作。这首词至今已经写了200多幅,其中一幅竖幅力作2012年被选入陕西华夏碑林(见下图原碑照片)。
西安华夏碑林原碑照片(原作为四尺宣)
四尺榜书《画魂》
四尺联语《山抹 竹敲》(配竹子淡墨底纹)
最近他书写的《杜牧·山行诗》、《徐元杰·湖上诗》、《诸葛亮·诫子书》、《刘禹锡·陋室铭》以及布袋和尚和慧开的两首禅诗,都是这种“行隶”风格的力作。
四尺仿花岗岩碑刻效果《徐元杰·湖上》
四尺对开长条 杜牧《山行》
业界认为,武锋先生的“行隶”,行笔沉着舒缓,起收转折含蓄、文雅,圆润蕴藉;结字宽博疏放,欹侧自然,平和静穆,提按之中兼绞转运笔,给人以冲淡、雍容超凡的气度。观之,流利而不失劲健;圆熟而不失奇峭;创新而不失法度。尽管业界对武锋的隶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全国及省市多次展览中获奖,有多种媒体进行过报道,市场也非常看好他的隶书,但他总觉得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他决心不断探索,锲而不舍,博采众长,争取在有生之年创出既有自家风格又被社会广泛认可的隶书来!(文/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