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派系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与我国的文化发展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国画的发展历程是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的。尤其是到了现代,中国国画越来越受当前风气的影响,商业价值越来越浓厚,面对这种情况,在之前的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也针对当前的形势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作为渍画牡丹的创始人,杨育才先生在中国绘画界的成就可谓屈指可数,是国画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他独有的“渍画牡丹”绘画手法,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写意风格,又嵌入了西法绘形的精神,恰如其分的将画中的实物赋予灵魂与生命。
读杨育才先生的作品,大多以竹和牡丹为题材,这与他生活态度和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杨育才生于牡丹之乡菏泽,自然牡丹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的常客,杨先生的牡丹与他人的不同,他将生活中对牡丹的观察注入自己的思想,通过“渍画牡丹”绘画手法,将牡丹的貌、形、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除了牡丹,杨先生对竹子也有一种情有独钟的感情,如果说杨育才先生画竹,不如说是写竹,更像是在向世人讲竹、品竹、析竹,他笔下的竹子既有传统文人身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又涵盖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洒脱,与沾满铜臭气的文艺保持距离。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要与时代相辅相成的,既要迎合时代的需求,又要对传统的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传承。著名的现在画家傅抱石曾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顾名思义,真正有价值的中国绘画从来没有离开过对中国文化、中国民族精神的表达,每一件值得人们称赞的艺术作品都可以用中国传统的思想去解答透彻。
面对当前中国绘画越来越商业化的现象,杨育才先生始终保持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将当代正能量精神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的诠释,“渍画牡丹”绘画手法就是对杨先生这种艺术坚持最明显的表达。据了解,杨育才先生近期成立了自己的渍色牡丹画馆,希望能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国绘画不断的传承下去,使中国绘画这门国粹更加辉煌。杨先生表示,中国经典的绘画文化需要更多有志向的年轻人去延续传承,一起为了我们的愿望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