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惧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品格,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可以从竹得到多方面
的思想启迪。故而历代文人骚客咏竹的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之高清坚贞,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风尚。人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
中国画历来注重人品与画品一致,画如其人。兰竹从来就是士大夫所崇尚咏物言志的媒介。兰花的轻逸飘拂、竹子的高风亮节,是历代花鸟画家所津津乐道的题材。
《著色兰竹图》元 赵雍 绢本设色 纵74.6厘米横4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右下角画一坡石,用墨线勾出轮廓,略施皴擦,染以淡墨,富于立体感。石间一枝翠竹,虬曲而上,似在风中摇动,用笔遒劲圆
活,生意自足。竹石下面画一簇兰花,葳蕤有生气,用笔滋润淡雅,显出兰的柔韧婉顺的性格。
《素竹幽兰》 明 马守真 立轴 水墨纸本 110×38厘米
马守真以画兰之精、画兰之专而名扬江南,因此自号“马湘兰”。其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划,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其笔下之兰具有脱俗的飘逸之气与野趣,与男性文人画家,尤其是“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等人的花卉有着更多的相近之处,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
《兰竹图》明 文徵明 长卷纸本 墨笔 纵26.8厘米横63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长卷写幽兰或与翠竹丛生,或与棘条相杂,或生于湖石之侧,或长于流水之滨,或倒垂于悬崖,或招展于平地,千姿百态,神清骨秀。以淡墨写兰,浓墨写竹,飞白勾石,细笔写草。笔墨潇洒,师法赵孟烦,随手成形,风姿绰约;笔意纵横、神韵满卷,是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
清 石涛 兰竹当风 立轴 纸本 成交价2875万元
《兰竹图》 石涛 王原祁 纸本墨笔 纵134.2厘米 横57.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兰竹图》 清 钱载 纸本墨笔 纵139厘米横35.1厘米 旅顺博物馆藏
画上自题:“乾隆甲午,奉命江西,得与秀峰老先生相聚论文,既竣事,写此以奉大雅鉴之。重阳前二日,秀水弟钱载记于奎宿堂。”此画虽为应景之作,却也生动传神。绘竹石与兰花,浓墨勾勒竹叶竹竿和湖石轮廓,淡墨写兰花、兰叶,清润和谐,幽雅和谐。
清 郑板桥 兰竹图 郑燮的代表作品之一;清花鸟画中的精品;
《兰竹图》以半幅面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迎风摇曳。《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完美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
《兰竹石图》清 郑燮 纸本墨笔画
画面内容是石畔青竹,石缝中并生兰草,右前生竹三竿,老竹苍劲挺拔,新竹俏丽清秀,各有特色,落于纸上气韵生动,虽是寥寥几笔写意而成,而竹之神、竹之态、竹之韵已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 郑燮 竹石幽兰图 天津博物馆藏
清 郑燮 竹兰石图轴 123×65.4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
清 郑燮 兰竹图卷 纸本水墨 34.9 x374.7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 郑板桥 兰竹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兰竹石图》清 罗清 绢本水墨 纵132厘米横66.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罗清(1821—1899),字雪俗,广东番禺人。擅指画,晚年时双眼失明,仍能指头画兰竹。作指画常于指甲内藏棉絮少许以蓄水墨,无异于毛笔作画。画家用指头作此《兰竹石图》,气势轩昂而挺拔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