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书画家,本身就应该具有对文字、文学、文化的素养,书法历来不是孤立的艺术,而更多的是文人综合素养的集合。
历史上凡被称作书画的人,首先一定是文人,或者说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历史上被称作书法而流传后世的东西,最初并非因为它们很书法,而是因为它们很文章。一句话,多半的书法,甚至全部的书法,都是由于书写内容的经典,值得传播而传世下来。
例如:被称为中华第一帖的《兰亭序》,首先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品貌旖旎的美妙文章。其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已成为不朽的语句。假如王羲之在学问上一窍不通,那么他绝对写不出《兰亭序》这样的传世作品。
据说,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读书极有毅力,很有耐心。他读书是走路读,躺在床上读,骑在马上读,在厕
所里也读,简直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他每看一本书,总是要看两三遍、五六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直到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才肯罢休。他不但爱看书,而且还勤于思考,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别人和他说话,他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嗯嗯啊啊”地好像傻子一样。正是这般多读多思,才使他在诗、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中唐著名诗人李贺文采过人。他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特殊的成就,主要靠的是多写——勤奋不懈。相传他为了搜集创作素材
,经常背着一个锦囊,骑着驴子外出游历,每当触景生情,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在纸上,放入锦囊。天黑归来,囊中总是满满的。一年之中,除了个别日子不能出门而外,他总是坚持这样做。他曾这样吟道:“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足见其多写而又呕心沥血。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
生数千卷书。”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而在被问书画家作为文化人需要具备哪些文化功呢?启功先生认为,“书画家除了必备的笔墨功夫以外,读书功和学生功二
者必不可少”。
所谓“读书功”,顾名思义,就是指多读书、重酝酿。书卷气、文气,来自修养,而修养多来自读书明理。黄山谷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要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不仅在于笔墨技巧娴熟,还须胸存道义,腹有酝酿,才能立艺树人,高格脱俗。
古人关于读书的一些名言流传至今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
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
,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