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赏画家陈永刚先生的作品,一种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会让人感到震颤。这既非水墨淋漓的山川河流,亦不是凶猛威武的虎啸风林之气势所带来的审美观感,而是展羽鹏程的雄鹰在陈先生的笔墨风采下熠熠生动之独特韵致。细品其作,笔墨章法之末技是次要,作品中所承载的,陈永刚先生坎坷而丰富的人生阅历。坚强,奋进且乐观的专注与豁达精神成为欣赏他画作的主旨意趣。
感悟的苍鹰精神
陈永刚先生字浩天 号旷野。1958年7月出生,陈永刚从小就本性好奇,兴趣广泛的孩子。比起其同龄者,他的天赋异禀,聪颖好学都在不断证明着这个早慧的孩子将来必会宏图大展,前程无量。但命运似乎总会和上天宠儿开玩笑,及至8岁时的年纪,社会政治的动荡让他开始了劳动改造的命运,历经着一段段艰辛的苦难岁月。在这段非常时期,陈永刚的脑子很清醒,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业,不论再苦再难,他到几百里外的农村学校去上学,对于他来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心灵找到踏实的,可倚靠的港湾。就这样,在艰难地辗转了十一所学校后,陈永刚终于完成了中学学业。虽然命运的坎坷和内心的痛苦只是自知自承,但在他劳动过的地方,大家都对这个勤奋好学,不多说话,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小伙子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陈永刚也因此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机,被保送进大学,成为成都地质学院岩矿分析专业的工农兵大学生,随后考上昆明工学院地质找矿与探勘专业。在工作岗位,陈永刚依旧保持着勤学苦干的品德作风,先后在攀枝花地质综合研究队及四川省地矿局109地质队工作,发表囯家级论文四篇。84年首先发现冕宁县稀土独立矿床后長期从事稀土的开採与研发工作,现仍有未投入的应用稀土发明专利在手。因改制离岗后始终有着一份郁郁不得志的感伤和惆怅。
2013年,心情低落的陈永刚偶遇美术评论家林木先生,见他多才多艺,就鼓励他学国画,一来可以排遣忧愁,二来也有个兴趣爱好能够寄情。不曾想一次偶遇,成了陈永刚的第二次人生转机。由于陈先生此前已有20多年野外工作经历,对祖国大好河山深刻眷恋,对动植物有深入的观察,特别对鸟类中之雄鹰倍感亲切,他曾对我国二十多种鹰类作过细微的研究观察。在此条件下,他便选择了先画山水和花鸟题材。不久,又在一次画展中,川美一级美朮师林刚先生劝他专门画鹰可能成就更大。于是,陈永刚的心领神会让其忽然顿悟,几乎落笔成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的鹰之作开始在祖国大地“翱翔腾飞”。 从一位自然科学家转身成为中国画坛之耀眼新秀,虽说是半路出家,但陈永刚的灵气与悟性并不亚于画坛其他有所成者,但对自己要求严格,且作为一个追求极致的人,陈永刚始终葆有着一份虚怀之心。
“在绘画方面,我就是个纯草根,没有经过什么科班训练,更谈不上技艺精湛。对于绘画,我最早的初衷其实仅仅是在工作之外能够有个抒发感受的地方。”
追溯陈永刚先生的艺术生涯,“抒发感受”是他始终如一的恪守,他从不以笔墨来炫技,也不去做志怪之创新。所谓技艺,只作为抒情表怀的手段罢了,一切技法只遵从心之所向,虽非科班出身,但其技法修习,审慎态度,加之不辍笔耕的千百个日日夜夜,都在强大的心源力量下相冶融糅,最终迸发出气象郁勃的艺术生命。在陈先生的作品中,鹰的题材是其最为擅长之作。
“我喜欢鹰,喜欢鹰的精神,坚韧、勇敢、奋斗不懈!”
陈永刚作品1
对于鹰的敬与爱,陈永刚并不只是感性地喜欢其外表之雄强潇洒,更多的,是感动于它们本自具足的优良品性。他曾在甘肃肃北县土包城,眼见鹰追逐猫鼬失手后飞到几公里外的山崖,等候了九天捕获它的经历,他看到了鹰坚韧不拔、不达目地誓不休的精神;曾经,他发现鹰在猎杀飞禽后,留下飞禽的幼鸟,鹰就每天一次地给他们喂食,从不间断,直到小幼鸟能飞为止。他感受到鹰并非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它也有慈爱的一面;曾经,他在蒙古见一只鹰捕狼反被狼身体压住一只翅膀后正奋力反抗相持时,在遥远处的鹰只要发现,就会毫不犹豫地过来相助……从鹰的身上,陈先生切切实实地体会着它们的生活并为之而有了颇多感动。在学画的过程中,他也临摹品赏过古贤之作,不过总感觉其中精神不能表达其心情之万一。当然,这并非是古作不够优秀,而是因创作者所历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审美差异。
“我之前进行过山水,花鸟题材的创作,这为我打下了绘画的基础。其实我很少进行临摹,因为总感觉模仿别人的画作不能很好很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就以自己的理解去画自己心里鹰的形象。”
在陈永刚先生心里,他低迷的人生在不断感受鹰之精神的同时,逐渐与之融为一体,受之鼓舞,为之振奋,也慢慢培养出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他把心中对鹰的理解,体悟都诉诸笔端,其笔下之鹰,早已脱出形式之窠臼,完全成为一种作者心神的代表,倾注了真情实感的表达,也赋予作品无穷尽的生命力。
笔下的熠熠鹰神
因从事的是自然科学行业,陈永刚在日常的工作中,便能近距离观察到鹰的生活,并不用刻意去进行写生的积累,对鹰的理解和感受,也随着一次次工作而不断深入,成为一种耳濡目染的渗透。在鹰的种类习性到生长死亡中,体味着鹰的精神品质和气度胸怀。更能在细节处发现足以体现鹰之神韵的细腻笔触。
“在我鹰的作品中,最注重的就是对鹰头和鹰爪的刻画,这两个地方最能表现鹰的特点。”
观陈永刚画作,对老鹰头部和鹰爪都采用了细腻笔触的形式。其对鹰眼的描绘极尽生动气韵,可以说,画中鹰的眼神是领起全身动势的点睛之笔,鹰眼目视到哪里,陈先生笔触必是根据其整个身体的自然动势来结构出画面布局,观之不仅灵动,更有跃然纸上的栩栩如生感受。鹰之喙亦如利斧,在晕染之后似若寒光冷冷。鹰之爪宛如钢钩,或紧扣崖石,或张势欲擒。陈永刚之鹰,多是作展羽于空的动势,但却不是平稳的翱翔之态,刻画往往在于倏然腾翅,寻栖而落,抑或睹物欲捕之凝神瞬间,故而让人有观鹰而对他物亦产生联想的心情,让眼中实物与遐思之像的结合构成一种活灵活现的动态审美感受,让人难不流连。于鹰之个性来讲,每只鹰的描画,虽在用笔与造型手段上基本相同,但未有丝毫雷同之感。尽管鹰的姿态各有不同,但都有着不怒自威的凛凛神气。陈永刚画鹰,每一笔都细致入微,但每一笔都沉着稳重、痛快淋漓,观之层次分明。他运笔线条如流畅如云水,笔墨清劲而繁复,苍劲且朴拙,笔法清新隽永,使意趣盎然,在雄健磅礴中渗透着纵逸豪放。他的构图是以鹰为主要彰显,余者仅为陪衬,他并不会很在意衬景与主景的比例问题。这也充分显示出创作者对主观感受抒发的强烈诉求。然而,其情感充盈的力度又能使观者从心底产生一种震撼与钦佩。同时,他的专注与热情,也让其对艺术产生极致的追求。
“艺无止境,对于绘画方面,我有太多的东西不完善。现在的作品更有诸多的不足之处,这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和功力才能逐渐完善起来。”
陈永刚作品2
陈先生至今虽葆有谦谨态度,但他在艺术领域实践多年,不仅综合实力在孜孜不倦中得到提升,且在国画艺术方面亦小有所成,享誉业界。2014年,陈永刚举办了首届个人水墨雄鹰画展获得成功。成都市老年书画协会,市诗书画院,诗词楹朕学会,老年大学,市民艺术学校等领导给予充分肯定,之后分别邀请讲座,实地示范演讲,声名腾起。多次受邀参加各类书画大展;2015年参加中国美协“丝路杯”书画大展获优秀奖。紧接着又代表中国美协亲临云南边防前线现场作画慰问边防军,极大鼓舞了边防军的士气。
“我最终的追求,就是希望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更加强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希望用艺术的感染力去唤起更多人的爱国热情,去启发,鼓舞我们的奋斗精神!”
一直秉承着一种“决不放弃”的鹰之精神,如今的陈永刚先生已是一位更为豁达乐观的艺术家。从鹰的身上,他获得过慰藉,鼓舞,更以鹰画成就了其艺术风格。鹰的精神,让他站在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地方,同时,也正期待他能够成为一个志存高远的精神领袖!(记者: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