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关注的季羡林儿子季承和北大财产官司案定于5月31日开庭。季羡林先生的书画收藏究竟有多牛?他是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开始收藏的?在他的收藏生涯中有哪些轶闻趣事?这些都是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报日前特约季羡林先生的高足与研究专家、著名散文家卞毓方先生为大家分享他的研究新得。
卞先生一直在关注着此案的进展,他本人曾写过《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天意从来高难问——晚年季羡林》、《季羡林画传》、《千手拂云千眼观虹——季羡林、钱学森、陈省身、侯仁之、杨绛、黄万里的人生比较》等多部与季老有关的著作,是公认的季老研究专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系专业,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95年以后致力于散文创作。季羡林先生曾高度评价他的这位弟子的散文:“毓方之所以肯下苦功夫,惨淡经营而又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他腹笥充盈,对中国的诗文阅读极广,又兼浩气盈胸,见识卓荤;此外,他还有一个作家所必须具有的灵感。”
以下为卞毓方先生文章全文,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苏东坡《御书颂》
价值连城的苏东坡《御书颂》
季羡林的遗稿中,有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其中说:
“年逾九二,我一生教书,爬格子,收入极少。尽人皆知。我毕生节衣缩食,乘解放前后及五十年代文物不值钱的时机,买了一些古代书法绘画,赝品居多。此系通例。其中间有真者,甚至可以达到国宝级。”
季羡林收藏字画,有两个人曾起过重要作用
一是刘仁普,专司送货上门,一是吴作人,帮他收购名作。
查季羡林新中国成立后的日记,从1952年起,到1966年文革止,刘仁普这个人时常出现,他是琉璃厂的某店职员,据季承回忆,三十来岁,长袍,围巾,背一个大包袱,知道季羡林的喜好,每次就背了字画来。譬如,季羡林1960年10月29日记:“刘云普来送画,最近买到一幅赵子昂的。”1961年4月2日记:“刘仁普来,购赵子固(孟坚)的白描山水一幅,兰英的山水中堂一幅。”
季羡林的日记,文革中曾被造反派收缴审查,发还后,中间夹了许多小纸条,是专案大员留下的批示。其中有一张,夹在1961年9月27日那页,写道:“刘云普送画,可调查是谁让送的,都送了些哪些画,谁画的,有没有投机倒把的问题。”
现在看来觉得好笑,当时可是一本正经,文革中的小将习惯于从一买一卖中查投机倒把,从古人书画中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流毒。
再说吴作人。这是季羡林从德国回来后,在北平交的一位挚友。时在1947或1948,季羡林在北大举办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画展,邀请到画坛魁首徐悲鸿,以及他的学生吴作人,两人就这样认识了。
1951年,新中国组建第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和缅甸,季羡林和吴作人入选。从事先筹备到访问结束,历时八九个月,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友谊与日俱增。
归国后,季羡林动了收藏的心思,1952年4月或5月,他给吴作人写信,请他帮忙。其后,吴作人关于此事的三封复函,万幸保存完好,这是十分难得的资料,抄录如下。
之一:羡林兄:
手教奉悉已久,承译梵词,至为感谢。当时因赴大别算山治淮区,匆促就道,未惶笺复,殊为歉疚。今返京周余,并拟最近去访齐老,嘱代求佳作,当为设法选购。所述四种,是否每种一幅?恐不易全得。再,旧作佳者要否?抑要有“九四岁”之题款?共准备多少预算?新作每尺六万六,每幅约三尺。旧作精者则较贵,裱工在外。盼速复,弟当尽力谋之。
此致
敬礼!作人 六月十四日
之二:羡林吾兄:
选齐老画,得属意者数幅。若兄能便中进城一看,亲作决定则更好。
兹先将各画情况录后,如不及进城,可按参考尊意行乎。
一、茨叶双蛙 九十四岁作,二十万元。
二、蟹 九十三岁作,已裱好,六尺,二十五万元。
三、草虫 工笔,补小红花一丛,早年作,二十万。
四、虾三只 旧作,已有上款,二尺,十四万。
画都不错,按寄来款五十万元,至少可买两幅,望得函速复。
此致
敬礼!弟作人 七、五、
承邀游北大,妻小同感,看何日得闲当趋访。作人又
之三:羡林吾兄:
获汇款二十九万元,先后共七十九万元。所置画四幅,均存弟处,得便当带上。如欲去城里裱装,函示尊意便可交裱工取去。
校中正忙,不赘。
此致
敬礼!弟作人 七月十五日
彼时,吴作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教务长,用的是学院的信笺。三封去函,四幅画,七十九万元,一桩交易完成。1952年的一万元,理论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元,七十九万元,就是七十九元。实际价值相差甚巨,你从这笔买卖中就可看出。
王寿彭题写“奖状”是最早的藏品
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本是奖品。在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前,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也居上游,却称不上出类拔萃。但在山大附中,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无意中受到了国文老师王昆玉先生的表扬,这激发了少年学子的向学之心,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季羡林。这副对联和扇面,就是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一直保存至今,极受珍爱。
有意识的收藏自1949年后开始
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那个时候,旧时豪门不是变卖藏品逃离大陆,就是摈弃旧物迎接新生。一时间,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是为数很少的一级教授,月工资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因此有相当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
当年收藏界的现实状况,以及季羡林先生所具备的独特条件,决定了他的收藏起点极高。先生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白石老人作品的价格,在当时低得让今天的我们咂舌。先生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吴作人先生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30元人民币,入藏的是五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
不惜高价买苏东坡《御书颂》
在收藏的过程中,先生总是心怀慈悲,很少还价。常有“跑街”的厂甸人往先生家里送字画,请他买下。先生总是礼待来者。久而久之,不少“跑街”的和他成了知心朋友。如此这般,数量庞大的铭心绝品进入了先生的收藏。
苏东坡的《御书颂》就是其中之一。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入极高的先生居然了无储蓄。也正因此,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怪等的精品,都进入了先生的收藏。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
先生还藏有数量很大的文房雅玩。就砚台而论,一位北平伪市长的收藏大半都在先生处,数量有几十方,都是今天看不到的妙品。
简朴至此为何爱好收藏
季先生生活得简朴,为什么还有收藏一好?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收藏传统,现当代的文人雅士中,不管是鲁迅喜欢碑帖,还是胡适集藏火花,或林语堂痴迷烟斗,都是兴之所至,是生活的乐趣、做学问的余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的追思和回味。
季羡林后来到底收藏了多少前人及古人字画,是一个谜。据网上资料,“北京大学代为保管的文物共计577件,其中207件是古画。”(后据2016年初季承和北大有关人员的实查,共为649件,含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陈老莲、夏圭、沈诠、王翚等历代名家。)唉,真相究竟如何,结局又究竟如何,那都是法院的事,法院将依法判决它的归属。不过,在我们局外人看来,将来——注意,我说的是将来——比归属更值得关心的,是它如何被派作用场?季承公布过一个设立“季羡林奖金”的设想,私心认为,那不失为一件正经要事!
季羡林后来到底收藏了多少前人及古人字画,是一个谜。据网上资料,“北京大学代为保管的文物共计577件,其中207件是古画。”(后据2016年初季承和北大有关人员的实查,共为649件,含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陈老莲、夏圭、沈诠、王翚等历代名家。)唉,真相究竟如何,结局又究竟如何,那都是法院的事,法院将依法判决它的归属。不过,在我们局外人看来,将来——注意,我说的是将来——比归属更值得关心的,是它如何被派作用场?季承公布过一个设立“季羡林奖金”的设想,私心认为,那不失为一件正经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