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近影
(一) 每当窗外的树叶稀稀拉拉落下的时候,每当一阵阵劲风从窗外掠过的时候,我们时常会不经意想起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细数着那些层层叠叠的黛瓦粉墙,烟芦云树,小桥流水,一步步走去……所有这些,在艺术家的画里,在摄影家的镜头里,那样亲切和那样的欣喜。时光之航,载着一条条有些泛蓝的皖山皖水,从上而下千古流淌。随后,我们的目光穿越千年,目送霞光里那些先贤穿梭而去,李公麟、邓石如、方苞、张廷玉、赵朴初……好像只能在艺术家的画册里,才会留下这些斑驳的故事和传奇,而那些遥不可及的哲人,恍如前世今生,让我们常魂牵梦绕。 我想,在“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的辉映下,做一个安庆女子是幸福的,一如她幸福的在画室里安静而自由的画画。因为她的一惬笑意,却带我们回到八百年前的南宋,那里灵秀如水、柔韧而善良的人们,以及月白风清、隽永绵长的悠扬歌声似乎一直在吟唱。还有那安静的塔影江畔,我想一定是牵动她灵魂性情的地方,从安庆到北京,那一路轻盈的步伐和自信,她能读懂你,你也能读懂她。 2014年那个冬天,经朋友推荐,我在寒冬的北京宋庄街头,与来自安庆的女画家钱玲萍相约而遇(因为那时我正在为我的工笔重彩高研班寻找一位助教)。生为女子,倘若不沾些才气,往往是颇为尴尬的。第一次读钱玲萍的画,是在宋庄人大画院教学区的画室,一幅描写冬季湖塘里的大型雪景创作,几幅翠绿而充满诗境的荷花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地印象。品读她的作品,心里顿时充满了喜悦与向往,那是关于对色彩,对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向往。
《粉翎栖画》
(二) 陆游曾说过:“若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苏东坡又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最妙。然须知作此诗而竟不是此诗,则尤非诗人矣。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对画家而言,古人的经验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人讲:“人品即画品”。这之中的人品不仅是自我道德的修养,而且还包括知识结构的拓展和丰富。钱玲萍虽非美术学院科班出身,但她在长期的实践与学习中,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即以画家的主观修养——“心源”来统挥自然,使得我们描写的自然不再是表象的模拟,而是由外在走向内在,从她的作品《晴雪》《版纳印象》便可见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感情,每一处都蕴涵着画家对“自然”的一份深情。其作品显然跳出了对表象的描述,而是通过自己的情趣和修养理性地融入作品中,我们看到她的审美观念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技巧的美学之上,在双钩、没骨、分染、罩染、填色以及对物象深层次的美学感受与平面构成之中,把微妙的外在色彩与内在心境情境进行衔接,并寻找着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深度境界的转化,使得色彩、笔墨与自然浑然一体。中国画论常讲“寓情于景”,造情于境,须合乎自然与主客观规律,我想这些也正是钱玲萍的高明之处和她作品的可读之处吧。 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创作中,你可以轻视构图,也可以贬低色彩,但你绝不可以没有精神力量与思想;你可以胆小,也可以懦弱,但你不可以没有追求与梦想,更重要的是不能没有文化选择的情境。因为,选择情境是一种高度,是一种文化战略上的高度。当许多人还徘徊在中国传统与当代的新意识形态面前时,钱玲萍已选择了在难以逾越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难度上,坚持工笔重彩花鸟画创作,并把中国画的装饰性色彩转变成独立的形式美和物象符号,从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坚信作为这个时代的所有艺术探路者,她们的先锋精神是弥足珍贵的,钱玲萍便是其中一个在青年工笔画界的佼佼者。 中国画艺术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审美品格从精神上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思想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丰富的表现形态。从形式上又显示出迥异于西画艺术而特有的比兴、夸张、意境、情境、寄景和高度程式化特征。作为以工笔重彩为另一重要分支的中国画,在漫长的文人画侵入中国工笔画的过程中,其独特的语言表述特征已与中国传统画的视觉语言系统紧密地链接在了一起。当代工笔画的繁荣与崛起,其繁荣程度不亚于“重回唐宋”。而这种繁荣的局面,与所有的工笔画家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丹台赏明月》
(三) 钱玲萍的工笔花鸟画,对于一般画家而言,我想钦佩胜过挑剔;而在收藏家那里,更会受到掌声与鲜花的“追捧”。她的作品无论是大型创作《那一个温馨的清晨》还是小品《清风扶翠》《嬉游》等,从作品的品格上看,都具有一种典雅浪漫、温情细腻、梦幻入境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意蕴、风骨、灵动与多俗之美,所以工细而不平庸、不媚俗、不做作、不矫情,这是当代中国工笔画家应该遵循的创作原则。从钱玲萍的作品中,既有写意的浑厚洒脱,又有扎实的造型功力,更重要的是,她从不放弃对艺术形式的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更为丰富的图式语言。从她的《冬日暖阳》《丹台赏明月》《粉翎栖画》等作品中,便可凸显出她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我们在窥探到她作品中唯美与色彩欢快的碰撞而获得一种愉悦感的同时,也获得提高心境与诗境的精神享受。一个画家难得有一颗平常心和作品所显现出的平常性,在画家唯美奇妙的世界里,那一股清新之风,和对崇尚自然的大局艺术观正好与独具慧眼的读者是如此惺惺相惜的。 钱玲萍笔下的线条是干净的,是柔韧而又颇具张力的。她的色彩不仅表现节奏,对比强烈,在单一的色彩中求变化。她善于用线条和画面微妙的结构关系来营造动静相携的一切空间,强调画面和谐的美感规律和内心感受,做到“应物象形”,在统筹整个画面时将笔墨色彩精炼地程式语言运用自如。我认为,优秀的工笔画作品是可以传达积善的,那畅快的笔意和对“真善美”的审美意趣,有如从容入世、清淡出尘之妙。 其实,我们经常在谈论一个工笔画家或者一幅作品的同时,会以传统的语言图式去对其作品设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其实也不是我们对自然表象中的“图式”,而是在全新的工笔画语境中所产生的一种观念性的感知,是唯美之外的主体路径进行的一场形态上的一种激活认同。当代工笔重彩画,它绝不是刻板、狭窄、单调的代名词,也不会与让你产生尴尬而顾虑重重。心远而境远,钱玲萍一直执着的坚守这份追求。她的作品在受到画坛的广泛赞誉之时,我衷心祝愿她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在多次欣赏她精致的作品之时,我蓦然觉得自己好像很久没有画画了。这似乎又是一个美丽地夜晚,万家灯火在我眼前无限延伸出去,让人感觉夜幕中的天空很艺术,像一幅气势宏大的工笔重彩画。我想,艺术是可以改变生活的,生活中绝不能没有艺术,我不禁感慨,做一个女画家其实是很快乐的。 钱玲萍以她女性独有的宽容眷念着笔中无限的自然之美,闲处自有花香,春天的花,当繁华在四季。透过宣纸上的点点墨痕和色彩,我们期待她的作品进一步升华并更加灿烂!(文章作者/未君:斋号铁笛吹花,工笔画大家林凡入室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
画家钱玲萍,女,安徽安庆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讲师、未君工作室助导,中国现代国画研究院工笔重彩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丹青盛世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作品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展并获奖。
《冬日暖阳》
《静听花开》
《那一个温馨的清晨》
《丽影》
《清风扶翠》
《晴雪》
《嬉游》
《花开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