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对专门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面对众多亲友、新朋故交讨要字画,而且从不和金钱挂钩,并非这些讨要者视金钱如无物,也并不是没有银子,而是他们认为免费索要是理所当然且天经地义的事,给钱根本不在他们的选项之内。
他找您讨要字画,你不满足他,他便心生怨气,四处坏您清誉,散播您如何吝啬、如何不讲情谊,如此云云,让您不堪其扰。如若轻易满足他们,就会引发蝴蝶效应,那您就会常年“颗粒无收”,势必大闹饥荒,甚至无法生存下去。因为这些索画君根本不会去为您设身处地着想,而且还无一例外地会为您算上一笔账:一张纸,几滴墨,花上三两个时辰就可以满足我的事,您为何如此吝啬?难不如我们多年的交谊亲情不值这些?说的振振有辞,讲的似乎有理,最可怕的还是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大有市场,附和者众矣!鉴于此,从一个书画艺术家的自身角度来和这些讨要字画者算一笔细账,是十分必要的,更能达到正视听之功效。
在历史上,专门从事书画工作者大都被划定为“匠人”一族,和其他各行各业并列为有一定谋生手段的群体之一。就是说,书画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手段。和瓦工做房子、木匠做家具、铁匠打农具实质上并无二异,如出一辙。都是以物换物,干活取酬,家中的日常用度无不来源于此,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尤其是从事书画者,他们自小学艺,甚至是在食不果腹、衣不遮寒的艰苦条件下临池不辍,披星戴月,沐雨栉风,不畏寒暑而长期苦熬坚守,个中滋味,非常人所能体悟的。在没有建树时,有的还需长期忍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甚至白眼相向。能在人到中年时得到社会认可,可以以自己技艺换取果腹之粮米用度者,便算得上是“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了。自己所经历研习书画期间,几十年的吃喝用度,研习花费均应摊分于每幅呕心之作中不难理解。
所以说,每幅字画的背后,无不凝结着书画家本人的心血,也包含着那些不堪回首的阅历和甘苦,十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赋予每幅作品的艺术价值,非朝夕可达也。而且还要自费游历于荒野,求教于贤明,购纸笔于市井,静思于孤灯,挥毫于寒暑,泼墨于深更。故而,每成一佳作,无不承载着自己与家人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许,不肯轻易枉赠,实是迫不得已。
换言之,如用社会常事来举例佐证,更加直白而明了。
当您含辛茹苦,花费大量精力金钱将自己子女培养成人,工作后却把所得薪资全交给我用,君愿意否?君历尽艰辛,千里商贾赢得钱财,愿意和我共分享否?君开设工厂,花费巨资造出产品,愿意无偿赠送否?君起早贪黑,为人构建房屋,披星戴月为人运送货品,愿意分文不取否?如此例证不胜枚举,君若不愿,为何要强加于书画家,让他们将自己的心血无偿奉上,君为何能够心安而理得?
书画家之书画作品,本就是他们的养家糊口、赖以生存之道。和大多数上班、打工、商贾之人等社会各业无异。付出劳动,换取酬资,奉老养小,居家度日实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再者,书画家如若主动奉上自己作品,无一例外,一定是感其恩或感其情所致。感其恩是因为在以往其困境坎坷处,此人曾雪中送炭,周济相助,以渡难关,借以报恩褒义。感其情即是血脉亲情割舍不得,且相互照应呵护有加,和自己不离不弃,荣辱不移其情,血浓于水,投桃而报李。
赘述千言,只为让那些终日寻思讨要字画者明了事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平心态,换位而思之,个中事理应不难明了。劝君张口之前,再三思忖,万不可因私欲难平而妄自菲薄。此文虽老话常谈,自感却有此必要一说,虽不敢妄断能让那些讨要字画者完全明白事理,自认也能够令众多同业者积闷之心通过我的文字得到些许慰藉!(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作者简介
刘东方(又名刘宾),画家。安徽太和县人,汉族。1972年出生,现居黄山。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黄山东方书画院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